《孟子与尽心篇》谁有惭愧心-尊龙凯时平台在线地址
《孟子与尽心篇》谁有惭愧心
孟子曰:「行之而不着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孟子又说:「行之而不着焉」,大家的生命,本来都在道中,「习矣而不察焉」,因为被行为习惯所蒙蔽了,自己不知道,也就是《周易》所说的「百姓日用而不知」,我们天天在道中行,不知「道」在哪里。试想想看,我们能不能知道,早晨一醒来的第一个念头是什么?无从自知。念头从哪里来?往哪里去?都不知道。可是每天的言行举止,念头都在喜、怒、哀、乐的情绪中搅扰,所以就不知道自己「心性」本来清净的真相了。大家被无始以来的习气所左右,烦恼就来了,可怜得很。因此「终身由之而不知,众也」,所以一个人的生命本身有道,但没有反省自修,反而迷心逐物,向外驰求,这样就叫做平常人,也叫做凡夫、众生。
从这里我们看到,如果不这样深入去研究,而又随意批评孔孟只是教条,那只能说是自己没有彻底了解其中的内涵罢了。
上面这几段,如引各家的学说,来作详细的阐述,可以写成一部有关性命之学几百万言的专书了。但「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因为记问不是学问,只是知识的传播而已。例如韩愈所说的师道,是「传道、授业、解惑」,那就比较接近人师的榜样了。所谓「授业」,也不是传授技艺之业,而是立德、立命的基业。《孟子》中的这一段,内容广泛得很,为真学问之所在,我只是扼要地提出来一点点,大家须要再做深入的研究。
孟子接着说的,还是修养的道理。孟子说「人不可以无耻」,这「无耻」两个字,在现代人的观念中,好像变成一句骂人的话,不大好听,不容易被人们接受。所谓「耻」,换一个名词来说,就是惭愧心。我们常常会对人说:惭愧!惭愧!这就是「耻」,就是知耻;那件使你惭愧的事,往往是无耻之事。如果做人做事,不知随时随地反省检查自己过错的话,德行是不会有所进步的。如果能时时自我反省,发现自己的过错,那么这一天活着的生命,就是有耻,就是有惭愧心。假使犯了过错,不但不自我反省,反而自我辩护认为没有错,甚至推过于别人,那是「无耻之耻」,那就真正叫做「无耻矣」,也就是根本无惭无愧了。
孟子再说:「耻之于人大矣」,有惭有愧之心,是平常进德修业最大的关键。佛家学说也是如此,认为惭与愧,是人生修养非常重要的善行。「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有些人,非常聪明伶俐,做错了事,自己运用机心,很巧妙地为自己辩护,肯定自己没有错,这一类「机变之巧」的人,就是用心极不诚实,非常狡滑的人。「惭愧」两个字,对这种人根本用不上了。
孟子又说:「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简单地来解释这句话,就是当你不如人的时候,假如自己还没有惭愧心,那你怎么能够做到和人家一样呢?人都有好胜上进的心理,看见别人比自己好,却困于自己的坏习惯,只是自卑,不肯自求进步。其实,不必怕不如人,只要发一个惭愧、有耻之心,自己努力,别人也许十天就能做到,自己百日、千日总可到达与别人同样的程度吧,甚至超越。可是一般人,往往不会自我承认无耻,反而容易犯一个自卑感的毛病。例如看见同学有很高的成就,就不敢去看这个同学。其实深刻进一步来说,能够有自卑感,已经是有知耻的动机,但是必须要拿出勇气,不要被自己的自卑感淹没,更要奋发向上进德修业。所谓「知耻近乎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做人做事要这样,修养心性更要如此。
#孟子与尽心篇 #南怀瑾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