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与滕文公、告子》打丫鬟骂小姐-尊龙凯时平台在线地址

《孟子与滕文公、告子》打丫鬟骂小姐

下面两段文字,等于是《告子》上下篇的结论。孟子指出中国文化中《礼记·儒行》篇的精神,说明一个知识分子,受教育的目的是人格的养成,尤其对于立身出处的认识,更为重要。

所谓立身,就是长大成人以后,在世间做怎样的人?站在一个什么立场上?建立一个什么样的人格?

所谓出处,等于走出大门,第一步跨出去的时候,就要好好选择方向,往什么地方走,怎样走。也可叫做出身。

所谓“品格”,品与格是有分别的。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规格,纵然是爱笑、爱哭的人,也是他的一格,笑为笑格,哭为哭格。杞梁妻善哭,哭就是她人格中的一部分。有的人方正,有的人随和,这都是“格”。人品则不同,例如有人视富贵如浮云,看到功名富贵来到,并没有什么高兴,反而讨厌;如果请他尽义务帮忙一件事,他却很高兴,这就是人品。

出身与出处也有连带的关系。例如现在社会上很喜欢谈到青少年的出路问题。也许有的人抱持一个“有路就出”的态度,俗语所谓“有奶便是娘”,只要有钱可赚,叫别人爷爷都可以,甚至鲜廉寡耻、违背良心的事都去干。有的人则不计较待遇,只求有学习的机会,增加人生的历练,能进德修业的事才做,这就是出处的问题。孟子这里所说的出处,是一种影射。

所谓影射,以前有句俗语说:“打丫鬟骂小姐”,本来是骂小姐的,但不方便直接指着主人身份的小姐骂,于是就把仆人身份的丫鬟拉来揍一顿,一边打,一边责备这个丫鬟的错误。但事实上,这些错误都是小姐造成的,所以这些责骂的话,便从丫鬟的身上,投射到小姐的身上,小姐同样有挨骂、受责备的感受,间接收到教训小姐的效果。挨打的丫鬟,实际上只是小姐的替身而已。

戏剧中有一出《打龙袍》的戏,是根据小说编出来的。剧中叙述包拯执法如山,宋仁宗的生母,由于后宫后妃之间的争风吃醋,互相倾轧,而被撵出了皇宫流落在民间,连眼睛也哭瞎了。仁宗当了皇帝以后,却没有下命令去把生母找回来。有一次包拯出去办案,坐在轿子里,突然吹来一阵龙卷风,把包拯戴的官帽吹跑了。在古代,官帽吹掉了是不吉利的,像丢了大印一样,可能构成犯罪,要丢官的。于是随行的衙役们拼命去追,发现官帽落在一间民房的屋顶上,丝毫无损。包公觉得很奇怪,于是亲到民房去查,才发现了仁宗的生母,也就是当今的皇太后。

于是先接回去奉养,因为不方便突然去报告,而且怕仁宗不相信。等到元宵节,皇帝招待文武百官赏花灯的时候,他也带了这位双眼失明的老太太去观灯。最初,仁宗和一些官员,觉得瞎子怎么看得见嘛,好奇怪。因为仁宗相当慈悲,所以也有人在猜想,也许是一桩大罪案里被告的母亲,包老黑故意把她弄来,以便请仁宗发悲心特赦的。到了观灯的时候,这个瞎眼老太太,就详细数说她当年陪老皇帝赏花灯的情形。仁宗听见觉得奇怪,就把她找来问话,她流着眼泪,说出当年被迫害的一段秘密,并道出了仁宗身上的特征。这时仁宗“噗”的一声跪下来,认了母亲。

包拯老臣,认为仁宗有不孝之罪,跪下来请求皇帝接受国法的制裁,以示范天下。一番大道理,说得仁宗无话可说,只好接受国法的处罚。包拯判决,应该揍他一顿,但是皇帝是打不得的,于是想出变通的办法,让皇帝脱下平常所穿的龙袍来,由包拯在这件衣服上抽几鞭,以代替皇帝挨打。这也就是龙袍影射了皇帝的意思。

这个故事,同时也影射了国法超越一切之上。一个国家,上自帝王,下至百姓,必须要守法,否则国家社会就会纷乱。书名:孟子与滕文公、告子

#告子 #南怀瑾全集
发表评论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