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与离娄》师道是什么-尊龙凯时平台在线地址

《孟子与离娄》师道是什么

孟子曰:「禹恶旨酒而好善言。汤执中,立贤无方。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武王不泄迩,不忘远。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前面所讲的是「君道」和「臣道」,现在讲到「师道」了。依照中国文化,人生的大路差不多就是这三种。第一种,是领导社会、领导国家的「君道」。第二种,是认清自己不是坐轿子的,只好抬别人的轿子,干脆走「臣道」的路;如何帮助别人把社会国家领导得好,也就是「臣道」。第三种,既不走君道,也不走臣道,而走「师道」的路,以传承文化的精神为任务;大而言之,即所谓「王者之师」;小而言之,可以当学校老师,都属于师道。

师道也包括了人生哲学中的友道之义。古代对于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常称做师友之间,是以朋友相处的。可是,现代的年轻人,对于师生的关系大多弄不清楚。例如有同学写信给我时,就写一个「南老师或南老:」,在礼貌上,对平辈以上的人,是不可以直称其姓的,应称师长的「字」。同时,姓南而教书的不只我一人,怎么知道这信是写给我的?后面跟着再点上两点,说不定会错认为是写给「南老二」的。所以这种来信不必回。又如有人在信末自称「愚生」,看来好像谦虚,殊不知长辈对晚辈谦称才用这个「愚」字,像母舅给外甥写信,才自称「愚舅」。

另有一型恰恰相反,例如有人写道:「南公怀瑾夫子大人老师尊鉴」,迭床架屋地来一大堆,我称他是墓志铭的写法。古时一个有过功名的人死了,像前清的墓碑上,每有「某科两榜进士出身翰林院编修庶吉士大司马……」什么什么的,官职官衔一路写下来,有的长达五六十字,然后才是某公某某老大人之墓。实在太过!有些人将「老师」等头衔,写在信封上,其实大可不必。因为信封上的字是告诉邮差的,你写信给你的老师,可是邮差不必也称你的老师为老师。反过来,父亲写信给儿子,信封上也只是写某某先生收,这是对邮差说的,可不能写某某儿子收,这样就成大笑话了。

这是讲到师生之间的关系,顺便一提现代社会上所常见的一些不合礼现象,希望有所改正。《孟子》这一段,阐述师道与友道之间,同时也讨论到君道、臣道,以及师道、友道之间的关系;是告诉大家,师生之间,情如父子,亦如手足。在五六十年前,老师写给学生的信,往往自称「愚兄」;许多人因为对于这种谦称不懂,反而误认有所开罪于老师,致使老师有意「冲」自己一下。

然而,此中另有深意。我们从宗教方面去看,大部分的宗教,对于杀、盗、淫、妄、酒,都列入戒条,在禁止之列。佛家原来并不戒酒,在释迦牟尼佛时代,因为发生了问题才戒酒。当时有一个弟子喝酒醉了,看见一只鸡就抓来煮吃了,醉后又非礼一个女子,结果杀、盗、淫的戒都犯了。因此释迦牟尼佛宣布戒酒,这是佛家戒酒的由来。

然而,此中另有深意。我们从宗教方面去看,大部分的宗教,对于杀、盗、淫、妄、酒,都列入戒条,在禁止之列。佛家原来并不戒酒,在释迦牟尼佛时代,因为发生了问题才戒酒。当时有一个弟子喝酒醉了,看见一只鸡就抓来煮吃了,醉后又非礼一个女子,结果杀、盗、淫的戒都犯了。因此释迦牟尼佛宣布戒酒,这是佛家戒酒的由来。

「禹恶旨酒」,因为酒容易使人迷醉,而夏禹不嗜酒,所以他头脑不昏愦。人如果不够明朗清醒,常常都会如在醉梦中。

不过有一点,我却喜欢郑板桥的路线。他说:「酒能乱性,故佛家戒之」;道家和密宗则主张喝酒,喝到微醺的时候,正是养生之道。所以他又说:「酒能养生,仙家喝之」,而他说他自己:「有酒则学仙,无酒则学佛」,这个态度也算很洒脱了。

「恶旨酒而好善言」,这是禹一生行为最重要处,不好饮酒,但喜听善言;至于汤,有两点:「执中」与「立贤无方」。

「汤执中」,执一个什么中?这很难作确切而具体的形容。以哲学观点而论,世界上没有「中」;以两端而论,在两端之间的一半处是中间,但这只是相对的中,不是绝对的中。如果把执一端的手移到中点,中又成了边。上下、纵横、内外的中,都是假设的中。内外之中的中心点,则是虚位,在中处加上一物,则中又成为边际了。这是哲学的、逻辑的关于中的观念,可以说永远不会有一个绝对的、真实的中。只有佛家的《中论》、儒家的《中庸》,全世界只有这两部讨论「中」的书,但内涵太精密,暂不多作讨论。

那个汤执的是什么中?是中庸之道吗?而《中庸》这本书里,对中并未作具体的解释,只解释到一个人心修养上的「中和」境界。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里只有这么几句话而已。

后世宋代的理学家解释《中庸》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但什么叫做不偏呢?在哲学观点上,世界上没有一个偏与不偏的分别;「不易之谓庸」,而世界上也找不出不变易的东西,所以宋儒的这些话都成问题。那么,这里对于「汤执中」这句话,我们只能解释说,汤是当皇帝的,在他左右的人对事情每每有不同的意见而他能够「执中」,也就是调和,致其中庸而用之。

这句话,看起来很容易,但凡是当过主管的人就会知道,听别人不同的意见而从中去调和,是一件很痛苦也很困难的事。即使是放弃自己的意见,改听部下的意见,「照你的办」这句话也是很难讲出来的。尤其放弃自己的意见,又要调和各方意见,这正是民主政治最高的精神,也是一个明君最重要的原则。中国从前的帝王制度,不一定就是专制;一个高明的帝王,他就常常是以「执中」这种精神来领导的,这也就是真正的民主。不过,这也是很难做到的,所以后世的历史恭维唐太宗,说他在历史上比较算得上是个明君了。

当然,唐太宗也刚好有一个好宰相魏征。有一次,魏征几次上同一个奏议给唐太宗,主张某一件事要怎样去办。唐太宗看了,大为生气,把他的报告撕成碎片,丢到地上,不予采用,并且大骂一顿。魏征挨了骂,一声不响,将那些碎片拾起来,回去再补贴起来,又向唐太宗提出。唐太宗一看,又骂:「你这个老头儿,一定要这样才行吗?」魏征说:「这也不是为我,是为了朝廷,为了天下。」唐太宗被感动了,说:「照办,照办。」他的这个批准,是非常非常难得的。

这种事情,我们读历史时,几十个字的记载,很容易就读过去了。但是,把书合起来想一想,要将自己的意见取消,而去听取一个部下的意见,付诸实行,当你身为一个主管时,为了颜面,为了威信,为了自认高明以及许多观念上的、感情上的原因,这的确是很难办到的。

又有一次,唐太宗和魏征激烈地争辩,待魏征离开时,唐太宗对着魏征的背影说:「我非要杀了你不可」,然后悻悻然回到后宫。皇后见他脸色不对,尚有怒容,问起原因,唐太宗说:「又是那个田舍翁(乡巴佬)给我气受」。幸而这位贤德的长孙皇后,听了以后,回到房里穿上皇后的官服出来,跪下对唐太宗行君臣之礼说:「恭喜陛下」。唐太宗问她什么事情,值得她如此穿起大礼服来道喜的?皇后说:「有你这样英明睿智、器量宽宏的好皇帝,才有魏征这样一个忠贞爱国的好大臣;这是尧舜禹汤文武以后所未曾有的盛事,正是天下国家之福,所以我向陛下道贺。」

这一来,唐太宗也不生气了,不杀魏征了,叫皇后赶快去换便服吧!当然,他内心还是有过不去之处。

所以,年轻朋友们要注意,当你做主管的时候,你的部下就是大臣;乃至于你是一家之长的时候,你的太太就是你的大臣。如果意见不合的时候,恐怕大家只会吵架,所以,作为一个明君是非常难的,因为「执中」这两个字的确是很不容易做到的。

#孟子与离娄 #南怀瑾全集
发表评论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