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者的基本信念》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记,我为菩提修行时-尊龙凯时平台在线地址
《学佛者的基本信念》上篇: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记(16)
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
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
(同学们如法唱诵)
佛陀身为太子,他以储君的身份出家,抛开令人羡慕的宫廷富贵,最为殊胜难得。他是真能放得下贪欲等诸烦恼的伟大圣者。“我为菩提修行时”,譬如大家不论出家、在家修行,所为就在求得菩提。可是这一生能否证得菩提,还是个未知数。希望你们这一生便能成就。而这一生证得菩提,也还不算成佛,即使大彻大悟,乃至三身成就也不算圆满成佛,真正完全成佛则同释迦牟尼佛与未来的弥勒佛一样,在无穷的劫数中,要登上教主的宝座。其实也没有什么宝座不宝座,它意味着在一期的法运中,出世教化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宣扬正法于久远劫,成一代宗师,圆满无量功德。要这样才是修行最究竟果位的完成。
所以,我们现在还只是在这修行的道路过程中而已,为了证得无上菩提而努力,发愿与释迦牟尼佛修行时一样,生生世世在六道轮回中上求下化,这就是“一切趣中成宿命”。如果在六道轮回中来来往往时,不敢作牛、作马,你还是个顶天立地的大乘行者吗?何况说不定来生你便要变猪、变狗啊!千万要如此学佛发愿,“一切趣中”,六道五趣包括天人、阿修罗等一切趣中,都有佛菩萨转生示现的教化。佛菩萨所济度的不只我们人而已,所以我们要赶快发愿修菩萨行,转到“一切趣中成宿命”,这样最后才能圆满佛果。
谈到宿命,宿命之根和种子,是不会掉失的,就像你们起初学佛,不管是真是假,生生世世下来,最后总是会发心出家精进修行的。这就是阿赖耶藏识中,有这学佛的宿命种子存在,没有这种宿命的善根,你要他信佛,他是死也不干的,不可能走上这条成佛之路。那么学佛又为何要在六趣中轮转呢?因为在六道中轮转、精进,能够面对种种苦难,磨炼菩萨百忍不隳的心态,长养解脱烦恼的智慧,或就重重济世利生的殊胜功德,转得愈深,堕得愈深,福德智慧的成就愈大。但这种堕落是菩萨的堕落,乃秉承普贤大行的慈悲愿力而来,与一般凡夫贪求五欲,作业造罪的堕落不可同等而喻。所以所谓“一切趣中成宿命”,是就我们发无上菩提心,在无余趣中修道行道而言。学佛要修到在六道任何一道中,都晓得出家修持净戒。出家不一定当和尚,和尚只对人道的出家而说,一切趣中都有发心出家的有情。狗道也有狗出家的,像一位同学家中,有条狗生了一场大病,他求大悲咒水治好了它,病愈后,便不再吃荤,这也是一种出家,是心出家,企求跳离畜牲道之苦的初步发心。这就是“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净戒”。
那么,既然出家讲求的是心,为何我们又要有身的形式出家呢?这是为了在某个修道过程,免除情爱欲的拖累,专心进修;同时也为了佛的正法,需要有人示现正式的名份角色来住持传续。出家修持净戒,包括了比丘、比丘尼、菩萨、三昧耶等显密戒律,而其终极的核心是“菩提心戒”。我们现在讲的《普贤行愿品》正可以作为它的具体表征,行得普贤行便能做到“无垢、无破、无穿漏”的境界,心中没有一个垢秽的念头,并且一切心行“无破、无穿漏”。譬如烦恼生起,就是有破漏,有所遗憾。孔子的门生子夏说:“大德不逾闲,小德出人可也?”这是子夏论为人处事的方便谈法,还是有渗漏之处。“大德不逾闲”,根本性的伦理道德不要越轨超过范围,至于一些无伤大雅的小毛病就原谅一点没关系,一般人道中的标准也只能如此。其实要做到“大德不逾闲”也颇不容易。而“无垢、无破、无穿漏”的漏尽通境界,在生命修养的层次而言,乃是臻于没有一点空隙,极严密庄严的地步,一点小小的戒行都自然而然合于本份,没有丝毫不如法的差错。以此标准而言,要修得了无漏果,才能算是真正守戒,也才算是真正出家。
我们若能随时安住佛制的道德净戒中,则可真实体会出寒山诗“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那种心行如明月般无垢、无破、无穿漏,昼夜恒常清净无瑕的现量境界。如现在你们修准提法,心观月轮上唵字,二六时中,刹刹那那毫不丢失,在绵密的观照中,一点念头来就化开,任何杂想无隙可乘。月轮上唵字之观想,如果有一时不在,便属渗漏,如果掉了半天,才再想到提起观回,这便早就漏光了!问问你们自己,像现在修法,一天漏了多少呢?好像是随时都在漏丹中,对不对?唉!要努力啊!要真正“无垢、无破、无穿漏”,才是常随佛学的出家行。再把这一偈全心全意念一道,下面再唱下一偈:
#学佛者的基本信念 #南怀瑾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