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流注说难-尊龙凯时平台在线地址
部位在手大指次指本节前。内侧陷中。
证治喉痹颔肿。肩背痛。振寒鼻鼽衄血。多惊口。
针灸针入三分。可灸三壮。
按:二间乃阳荥水穴。金水相生。可针可灸。手次指亦名食指。共三节。此穴在二节与三节之中间。故曰二间。
三、三间(俞穴)
部位在手大指次指本节之后。内侧陷中。
证治喉痹。咽中如鲠。齿龋痛。嗜卧。胸满肠鸣。洞泄寒疟。唇焦口干。气喘。目急痛。
针灸针入三分。留三呼。可灸三壮。
按:三间乃阳俞木穴。手阳明脉之所注。在食指本节第三骨之后。大次指歧骨之前。
穴居其中。故名三间。
四、合谷(原穴)
部位在手大指次指歧骨间陷中。
证治疗寒热疟。鼻鼽衄。热病汗不出。目视不明。头痛。齿龋。喉痹。痿臂。面肿。
唇吻不收。喑不能言。口噤不开。
针灸针入三分。留六呼。可灸三壮。若妇人妊娠。不可剌。刺之损胎气。
按:合谷乃大肠手阳明之原穴。居大指次指歧骨间。稍偏次指微前缺陷中。直下可达劳宫。与后溪成一直线。大指次指相合处。类似深谷。故称合谷。病重者。可深刺八分或一寸。
五、阳溪(经穴)
部位在腕中上侧大指与次指两筋间陷中。
证治狂言喜笑见鬼。热病烦心。目风赤烂有翳。厥逆头痛。胸满不得息。寒热疟疾。
喉痹。耳鸣。齿痛。惊掣肘臂不举。痂疥。
针灸针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壮。慎如合谷法。
按:阳溪乃手阳明所行之经穴。手太阴肺别络列缺交会之处。肺位最高。大肠居下。
手指掌后仰。则大指与次指两筋高起。太阴交阳明之处。有类山溪。故名阳溪。
六、曲池(合穴)
部位在肘外辅骨屈肘曲骨之中以手拱胸取之。
证治肘中痛。偏风半身不随。刺风瘾疹。喉痹不能言。胸中烦满。筋缓。捉物不得。
挽弓不开。屈伸难。风臂肘细而无力。伤寒余热不尽。皮肤干燥。
针灸针入七分。得气先泻后补之。可灸三壮。
按:曲池乃大肠手阳明之合穴。阳合为土。阳明多气多血。有余者泻之。然大肠为庚金。土穴乃金之母。故泻后当补之。邪气之来也紧而急。谷气之来也徐而和。先泻后补。指下针下。犹有所别。穴在肘外辅骨稍前陷中。屈曲其臂乃得之。故称曲池。
上卷 本输穴说难
足阳明胃经六穴
一、厉兑(井穴)
部位在足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叶。
证治尸厥。口噤气绝。状如中恶。腹胀满。汗不出。寒疟不嗜食面肿。足寒。喉痹。齿龋。恶风。鼻不利。多惊。好卧。
针灸针入一分。可灸一壮。
按:厉兑乃足阳明所出之井金穴。尸厥或胃家实。皆可用锋针浅刺之。厉不美也。兑通也。足次指受大指之排挤。其形恶厉。其经脉斜通于次指外间。故名厉兑。
二、内庭(荥穴)
部位在足大指次指外间陷中。
证治四肢厥逆。腹胀满。数欠。恶闻人声。振寒。咽中引痛。口。齿龋痛。疟不嗜食。
针灸针入三分。可灸三壮。
按:内庭乃阳荥水穴。在足次指外间。中指内间。跗上半寸。两指之正中。如一庭竖于内。故名内庭。
三、陷谷(俞穴)
部位在足中指内间。本节后陷中。去内庭二寸。
证治面目浮肿。及水病。善噫。肠鸣腹痛。热病汗不出。振寒疟疾。
针灸针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壮。
按:陷谷乃阳俞木穴。病重者可针五分。穴位下陷如深谷。故名陷谷。
四、冲阳(原穴)
部位在足跗上五寸。去陷谷二寸半。
证治偏风口眼斜。跗肿。齿龋痛。发寒热。腹坚大。不嗜食。伤寒病振寒而欠。久狂。登高而歌。弃衣而走。足缓履不收。身前痛。
针灸针入五分。可灸三壮。
按:冲阳在足背高起处。有动脉应手。名趺阳脉。久病欲知府气之强弱者。必诊此脉。其穴类似中封。使逆则宛。和则通。摇足而得之水谷精华大会于此。阳明多气多血。有此一冲衢。
故名冲阳。
五、解溪(经穴)
部位在冲阳后一寸五分。腕上陷中。
证治治风面浮肿。颜黑。厥气上冲。腹胀。大便下重。惊。膝股肿。转筋目眩。
头痛癫疾。烦心悲泣。霍乱。头风。面目赤。眉攒疼。
针灸针入五分。可灸三壮。
按:解溪乃阳经火穴。上为骨。下为跗属。分解于此穴陷中。故名解溪。俗称鞋带穴。以束缚鞋带。正在此穴间也。
六、足三里(合穴)
部位在膝下三寸骨外廉。大筋内宛宛中。两筋肉分间。当低跗取之。
证治胃中寒。心腹胀满。胃气不足。闻食。肠鸣腹痛。食不化。秦丕祖云。诸病皆治。食气水气。蛊毒癖。四肢肿满。膝酸痛。目不明。华佗云。疗五劳羸瘦。七伤虚乏。胸中瘀血。乳痈。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气上冲目。
针灸针入五分。可灸三壮。
按:三里穴名。手足阳明皆有。名同穴异。继起针灸家增一足字以别之。盖阳明行气于三阳。里者。宽广之义。古(井田制)。九百亩为方里。盖胃为水谷之海。大肠小肠。三焦。无处不到也。六腑皆出足之三阳。上合于手。故本输篇称之曰下陵三里。为高必因丘陵。大阜曰陵。高于丘也。陵冠一下字。盖足三里穴不如手阳明三里之高上。手三里又不如足三里之敦阜。
且也足太阴脾合于膝内阴之陵泉。足少阳胆。合于膝外阳之陵泉。皆高于足阳明骨外之三里。故正其名曰下陵三里。其穴可针一寸。肥人可针一寸二分。如足下病风毒。可尽量多灸。
上卷 本输穴说难
足太阴脾经五穴
一、隐白(井穴)
部位在足大指端内侧白肉际。(侧当作折。传写之讹已久。)
证治腹胀喘满。不得安卧。呕吐。食不下。暴泄。衄血。卒尸厥。不识人。足寒不能温。
针灸针入三分。灸三壮。若妇人月事过时不止。刺之立愈。
按:先师许公直传授有云。足大指端内侧。乃大敦穴。非隐白穴。隐白。在足大指下折纹中。其穴常隐而肉色白。故名隐白。
二、大都(荥穴)
部位在足大指本节之后。内侧陷中。骨罅中。赤白肉际。
证治热病汗不出。伤寒手足逆冷。腹满善呕。烦热闷乱。吐逆目眩。
针灸针入三分。可灸三壮。
按:大都乃脾所溜之荥穴。古者。邑有先庙曰都。周礼地官。四县曰都。脾为土藏。
乃四象之母。荥为火穴。又土之母。合乎先庙之义。经脉十二之次序。脾居四位。又合乎四县曰都之义。其穴在足大指本节高起之后。赤白肉皆丰满。故名大都。
三、太白(俞穴)
部位在足内侧核骨下陷中。
证治身热烦满。腹胀食不化。呕吐脓血。腰痛。大便难。气逆。霍乱腹中切痛。
针灸针入三分。可灸三壮。
按:太白乃阴俞土穴。土能生金。西方金。其色白。足内侧肉色较足跗足底特白。望其色而名之。故称太白。穴在足内侧核骨下。核骨一作骨。一名腕骨。本输篇云。太白腕骨之下也。俗名孤拐骨。
四、商丘(经穴)
部位在足内踝下微前陷中。
证治腹胀肠鸣不便。脾虚人不乐。身寒。太息心悲气逆。痔疾。骨疽蚀。妇人绝子。
小儿慢风。
针灸针入三分。可灸三壮。
#中医古籍 #中医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