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君子以见天地之心-明生-尊龙凯时平台在线地址

冬来无尽长夜,雪覆三尺深寒。

黄昏林下大静,小村几缕炊烟。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极重要的一个节气。一般人以为它是两千多年前测定出来的,还有人猜测是周公测定天下之中时测出来的(“测土深,正日影,求地中,验四时”)。这其实是囿于文献的想当然。先民要测时、定时,都不可避免地与冬至相识,无论是四千年前的索尔兹伯里巨石阵,还是五六千年前的良渚祭坛,观察冬至日都是人类文明史早期极为重要的活动。


调时定时是一切生物的本能,更是人类的本领。人类测定时间,除了月亮、星星,最重要的就是测定太阳与地球、与人身的关系。“树八尺之表,夏至日,景长尺有五寸;冬至日,景长一丈三尺五寸。”木杆、竹竿、土圭,以八尺为标准,其实就是以人的八尺身高为参照。以人身为度,因为人在夏天的时候会看到自己的影子越来越短,在冬天的时候看到自己的影子越来越长。立人身为尺度,立竿见影,每次最短的日子即是夏至,最长的日子即是冬至。


古人的解释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科学的解释是,太阳运行至黄经270度,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当然影子也就最长了。对北半球的居民来说,冬至日是全年正午太阳高度最低的一天,又是北半球白天最短暂、黑夜最漫长的一天。这一天在中国的先民心中,被称为“至日”。

我们可以想象,先民曾经以冬至为年年岁岁的结束或开始的节点。如果把太阳称作神圣,这几天即是太阳重生的圣诞时刻。巧合的是,12月25日是波斯太阳神(即光明之神)密特拉(mithra)的诞辰,罗马神话中太阳神阿波罗的生日也是12月25日。这一天又是罗马历书的冬至节,崇拜太阳神的人们都把这一天当作春天的希望,万物复苏的开始。历史学家们在罗马基督徒习用的日历中发现公元354年12月25日页内记录着:“基督降生在犹大的伯利恒。”人们以此纪念基督耶稣的诞辰,是谓圣诞。


我们中国的殷周时期,规定冬至前一天为岁终之日,冬至节相当于春节,周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后来苗族的历法则把冬至当作新年。直到现在一些少数民族仍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中原地带从周代起官民都会有祭祀活动。《周礼》:“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于祈求消除国中的疫疾,减少荒年与饥饿死亡。


在大时间序列里,冬至是坤卦时空和复卦时空的交汇点。坤卦时空的要义在厚德载物,复卦时空则是一阳来复,见天地之心。《易经》为此记载说,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先王们会顺应天时,修道养身,以培养召回极微的正阳之气,使其潜滋暗长,不惊不扰。《礼记·月令》记载,当时要“土事毋作,慎勿发盖,毋发室屋及起大众,以固而闭”,如此安稳过冬。国家不起用动员民众,关闭关口,与民休息,工商旅客都不远出,先王也不省视四方之事。


汉武帝时太初改历,实行夏历,将岁末推后至12月,岁终祭祀才与冬至相分开。但冬至一直排在二十四个节气的首位,称之为“亚岁”。《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更为细致的观察是人民大众。杜甫有诗:“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飞灰。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这其中刺绣添弱线,即绣女发现这一天比平时多添了几针线,意味着日头回来了。

冬至日处于岁末,是历法推算的重要观测点,所以皇帝向文武百官颁发或馈赠历书也多在冬至日进行,其做法类似于今天人们送日历、挂历习俗。汉代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场流行互贺的“拜冬”礼俗。《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魏晋南北朝时,冬至称为“亚岁”,人们要向父母长辈拜节。唐宋时,以冬至和岁首并重。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冬至节的祭拜活动有很多,主要有祭祖、拜父母、拜师等。冬至祭祖,是人们向祖先汇报一年的丰收情况,祈求祖先保佑的一种行为。冬至祭祀为大祭,一般全族人都要参加,祭祀地点多选择家族祠堂或坟前。祭祀完毕,家族聚餐,若家中有人外出未归,则留出空座,摆上碗筷,象征性加些饭菜,以表示对家人的思念。读书人要祭祀先师孔子,因冬至如同过年,等同于增寿一年,所以冬至日要悬挂孔子像或设孔子牌位。这一天,学生还要备礼看望老师,酬谢一年的教育之恩。


冬至的物候是,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鹿角朝前生,为阳,故夏至后一阴生则鹿角解;麋角朝后生,所以为阴,故冬至一阳生时,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由于阳气初生,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有温热感。


冬至的物候中,蚯蚓体形圆长而柔软,外表丑陋,经常穿穴泥中,能改良土壤,有益农事,它是农民的好助手,人们叫它“活犁耙”。蚯蚓也是动物的高级饲料,可作为鱼饵,俗称钓鱼虫。蚯蚓还是很重要的药材,中药里称之为地龙,《本草纲目》认为它具有通经活络、活血化瘀、预防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作用。生物学家达尔文曾称道蚯蚓,说它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动物。


麋跟鹿有所不同,它的角像鹿,尾则像驴,蹄像牛,颈又像骆驼,故人称“四不像”,它曾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动物,种群规模曾以亿计,自古被称为吉祥之物,却几度濒临灭绝。《封神榜》的姜太公的坐骑即为麋鹿,曾被称为上古神兽。“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山泉水是民间特别认知的一种饮用水,陆羽在《茶经》中说,山水上,河水中,井水下,即用来泡茶的水以自山中流出的山泉水最佳。冬至的物候中,如果蚯蚓不盘结,在古人看来,说明国君政令行不通;如果麋鹿的角不脱落,意味着兵甲武器不能收藏,即有军事行动;如果地下水泉不涌动,则说明阴气没有阳气来承接。


对农民来说,冬至节气算得上农闲时节,主要农事如积农家肥,做好防冻工作,等等,并不算劳累。王朝时代的统治者会抓住这一时机,动员民众做一些大型工程,如兴修水利。明代的朱元璋就曾派国子监生分赴天下的郡县,组织吏民利用农闲时间,根据地形情况,全面整修水利工程。后来的统计数据显示,这次集中的整治行动共开塘堰四万多处,河道四千多处,坡渠堤岸五千多处。


冬至日太阳高度最低,日照时间最短,地面散失的热量比吸收的热量多,故冬至后太阳虽然北移,地面温度却仍在降低。我们中国人自冬至后便开始“数九”,每九天为一个“九”。过了冬至进入“头九”,标志着最冷的冬天要来了。民间有“冬至不过不冷”之说,天文学上把“冬至”规定为北半球冬季的开始。到“三九”前后,地面积蓄的热量最少,天气也最冷,所以说“冷在三九”。


数九的习俗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中就写道:“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天气就暖和了。实际上,是“九九又一九,耕牛遍地走”——整整九十天。在中国文化里,九为极数,乃最大、最多、最长久的概念。九个九即八十一更是“最大不过”之数。


古人御寒保暖条件较现代简陋缺乏,寒冬也被视为威胁与惩罚而对天寒地冻生恐惧感,影响到人的情绪感受,以为冬季莫名其妙漫长。东西方人对此感受并无二致,只不过应对方式各有特色。在俄罗斯、在北欧,人们在漫漫冬夜里,会沉思,会团契,他们亲朋好友会聚在一起讨论问题,或者朗读小说。在欧洲人拓荒北美大陆时,一家一村落会冰天雪地封住,与世隔绝,他们应对漫漫冬天的办法,也是读书,据说当时天造草昧,文化并不繁荣,没有多少书读,他们会围着炉火诵读《圣经》,以此找到跟世界联系的通道,以此找到人生的意义。这样的过冬催生了心智,使得他们一旦开智启蒙,就能够在文学、哲学和历史等领域里立言立法。我们今天看到,18、19世纪文明史上那些最为辉煌的长篇小说,都曾陪伴过人性的冬季。


为挨过漫长冬季,中国人发现以“数九”方法消遣,是一个很好的应对办法,一家人在一起数九亦被视为逍遥境界。明代有“画九”的习俗。明代《帝京景物略》载:“冬至日,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


清代有“九九消寒诗图”,这类诗有不少,每九天四句,共三十六句。如王之瀚创作的一首科教诗:“一九冬至一阳生,万物自始渐勾萌,莫道隆冬无好景,山川草木玉妆成。二九七日是小寒,田间休息掩柴关,千家共享盈宁福,预计来年春不闲。三九严寒水结冰,钓罢归来蓑笠翁,虽无双鲤换新酒,且见床头樽不空。四九雪铺满地平,朔风冽冽起新晴,朱绨公子休嫌冷,总有樵夫赤足行。五九元旦一岁周,茗香醪酒答神庥,太平天子朝元日,万国衣冠拜冕旒。六九上元佳景多,满城灯火映星河,寻常巷陌皆车马,到处笙歌表太和。七九之数六十三,堤边杨柳若含烟,红梅几点传春讯,不待东风二月天。八九风和日日迟,名花先发向阳枝,即今河畔冰开日,又是渔翁垂钓时。九九鸟啼上苑东,青春草色含烟蒙,老农教子耕宜早,二月中天起卧龙。”


还有大清国臣民的教科书:“头九初寒才是冬,三皇治世万物生,尧汤舜禹传桀事,武王伐纣列国分。二九朔风冷难当,临潼斗宝各逞强,王翦一怒平六国,一统江山秦始皇。三九纷纷降雪霜,斩蛇起义汉刘邦,霸王力举千斤鼎,弃职归山张子房。四九滴水冻成冰,青梅煮酒论英雄,孙权独占江南地,鼎足三分属晋公。五九迎春地气通,红拂私奔出深宫,英雄奇遇张忠俭,李渊出现太原城。六九春分天渐长,咬金聚会在瓦岗,茂公又把江山定,秦琼敬德保唐王。七九南来雁北飞,探母回令是彦辉,夤夜母子得相会,相会不该转回归。八九河开绿水流,洪武永乐南北游,伯温辞朝归山去,崇祯无福天下丢。九九八十一日完,闯王造反到顺天,三桂令兵下南去,我国大清坐金銮。”

民国时期变为时政内容:“头九初寒才是冬,武昌起义黎宋卿;提倡革命张镇武,炮打龟山萨镇冰。二九朔风冷清清,孙文独立在南京;张勋带兵抄革命,铁良一去影无踪。三九大寒天气凉,朝中急坏摄政王;洵涛保举袁世凯,因病请假世中堂。四九天寒冷凄凄,北军代表唐绍仪;电告南省全独立,因此改换五色旗。五九迎春过新年,袁大总统掌兵权;电告各省休争战,南北共和乐安然。六九天长要打春,遍地都是三镇军;正月十二遭兵变,大炮攻破齐化门。七九河开地气通,连烧带抢是大兵;总统当日传命令,拿住土匪不放松。八九雁来到惊蛰,同谋幸福算白说;生命财产难保守,五族平等假共和。九九八十一日完,二次革命闹得欢;黄兴运动北伐队,上海各处设机关。”


清代还有“写九”习俗。“写九”的文化味很浓,往往用“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风)”或“春前庭柏風(风)送香盈室”九字,先双钩成幅,从头九第一天开始填写。用粗毛笔着黑色,每字九笔,每笔一天,九字填完正好八十一天。每天填完一笔后,还要用细毛笔着白色在笔画上记录当日天气情况,所以,一行“写九”字幅,也是九九天里较详细的气象资料。


共5644字,大约需要14分钟
发表评论
投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