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丽三医疗经验选-尊龙凯时平台在线地址

临床实践证明,本方药昧虽简而功效显著,曾用本方治疗产后血虚生风所致之头痛,或产后血虚受寒所致之发热头身痛,无不药到病除。治案较多,不再另举。

例八:

杨××,女,三十八岁,产后曾大流血,服药血止后.即现头痛,时作眩晕,面赤灼热。脉细,舌淡润。此为阴血暴虚,阳无所附,故面赤灼热,乃假热征象也,气血不能上荣于脑,故头痛;血虚生风,故时作眩晕。拟方以补水汤合当归补血汤,大补气血而滋水为治。处方:

白洋参15克当归15克口芪20克焦黄柏6克白蜜15克

方中白洋参、黄柏、白蜜为补水汤,有大滋肾水之功。白洋参大补心气。黄柏苦以坚肾,合白蜜之甘,苦甘化阴.阴得化生而血液不竭。加当归补血汤,补气补血,使气充血旺,浮阳得以潜纳。

二诊:上方服二剂后,头痛眩晕好转,阳气收纳,面赤灼热转为苍白。拟归脾汤去木香、白术加天麻、法夏、杭芍继补心脾。上方续服三剂,头痛眩晕悉除。

[按]:头居人体最高往。手足三阳经和主一身阳气的督脉及足厥阴肝经均上会于头。所以说“头为诸阳之会”,凡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会于此。头痛一证,有内伤与外感之分。外感头痛不外六淫之邪循经上犯,治疗关健在于分清六淫之性质,体质之强弱,掌握经络循行部位,则不难辨也。所难辨者,内伤头痛,证情较复杂。纯虚与纯实者易治,虚实互见,寒热相兼者,则较为难治,非一方、一法所能取效。宜方随证变,尤其掌握体质因素最关重要。治病必求其本,非见痛止痛所能见效。上逆八例,均属临床所常见,特为立案,以备参考。

捻颈风

张××,女,四十岁。初病发热身痛,旋即风痰上涌,颈项强直,不能转侧,面青神迷,口噤不开,舌不能伸,脉沉细而紧。脉证合参,显系太阳经脉为寒邪所滞而引起。因太阳与少阴互为表里,少阴主里,今寒邪入于阴分,正邪相搏,浊阴上逆,蒙蔽清窍,故法当温经散寒,祛风化痰。方用《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处方:

黑附片30克麻绒6克细辛3克炙南星9克全蝎6克

雄黄6克生姜汁2匙僵蚕6克胆炒半夏9克

方中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固元阳,开腠理,散寒邪而退热,加雄黄以辟百毒。胆炒半夏降上逆之浊阴,配南星、姜汁以化散风痰。全蝎、僵蚕祛风化痰而开窍,既引诸药上行,又能升清降浊。如此组合成方,俾能药证相符。

二诊:上方服二剂,热渐退,神渐清,口能微开,舌可半伸。惟面色尚青,身犹困重,颈项仍不能转侧,脉弦紧.舌苔白腻。此太阳气机闭塞,寒湿阻滞,改以自拟方小白附子汤加减。处方:

炙小白附子30克明天麻9克茯苓15克葳蕤仁9克

法半夏9克川芎6克防风9克白芷6克羌活9克

桂枝9克炒杭芍9克甘草6克烧生姜3片大枣3个

三诊:上方服二剂,口已能开七八,舌能伸出,脉转缓和。发热全退,痰涎减少,神志已清。宜扶心肺之阳,以化未净之痰。方用郑钦安姜桂汤。处方:

生姜15克桂枝9克

四诊:上方服三剂,口全开,舌体伸缩自如,面色复常。是方能升扶上焦阳气。因阳气不足于上,则上焦之阴邪弥漫,以致风痰上涌而闭塞脏腑经络气机。故服后阳气得升,阴邪得散,痰涎得化,余症亦减,仅觉头部微痛,是上逆之浊阴未净,仍宜扶阳抑阴,宣散阴邪。方用《伤寒论》四逆汤加味。处方:

黑附片60克筠姜12克桂枝9克细辛2克甘草6克

上方服二剂,诸症痊愈。

[按]:此案病名,系原稿所用,所谓“捻颈风”,大体上是指感受外邪后,出现风痰上涌,颈项强直,如有人捻,口噤不开,舌不能伸等症状而言。关键仍在辨证。证既明,有是证而用是药。本例属于虚寒阴证,故先以温经散寒,继以活络祛风,终以温扶阳气而愈。

伤寒太阳少阴两感证

李××,女,十八岁。因感寒后发热四十余日不退,曾经中西医治疗,症状如故,前来就诊。症见:胸满、食少,日晡发热,恶寒踡卧,不思水饮,二便自利。面色晦暗而黑,舌润滑,脉沉细如丝。查阅所服中医处方,有按阳虚治者,曾用四逆汤、白通汤;有按阴虚治者,曾用青蒿、地骨皮、鳖甲之类及甘露饮等,均无效。按脉症分析,显系不足之阴症。滋阴固非所宜,但为何用扶阳之四逆、白通亦无效?反复思之,此症之发热,系太阳气机被寒邪郁闭,未能及时解散。太阳之里为少阴(足太阳膀胱与足少阴肾相表里),寒邪入里,真阳失运,此为伤寒太阳、少阴两感之重症。四逆汤虽能扶阳,但不能驱邪外出;白通汤亦交阴阳之方,但所交者系心肾之阴阳(葱白引心中之阴下交于肾,附子引肾中之阳上交于心),不能交表里之阴阳,故无效。此症之治,全在交表里之阴阳,温经解表,乃用《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处方:

黑附片60克麻绒6克北细辛3克

此方,据清代医家郑钦安云:“乃交阴阳之方,亦温经散寒之方也。夫附子辛热,能助太阳之阳而内交于少阴。麻黄苦温,细辛辛温,能启少阴之精而外交于太阳。仲景取微发汗以散邪,实以交阴阳也。阴阳相交,邪自立解。”

翌日复诊:服药一剂,发热竟退,余症亦减。宜扶阳抑阴,交通心肾阴阳,处以下二方:第一方,四逆汤:黑附片60克干姜12克甘草6克第二方,白通汤:黑附片60克干姜15克葱白3个上二方,交叉各服三剂后,精神大佳,饮食增进而愈。[按]:《内经》谓:“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素问·热论》)所谓“两感”,指阳经与阴经同时感受寒邪而致病,亦有表里同病之意。在《内经》时代.尚无完善治法,故列为“死症”。至仲景时代,则发展了《内经》理论,丰富了临床治疗方法。这是一大进步。《伤寒论》就说:“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而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发热为太阳经感受寒邪,脉沉为少阴阳气不足,两感症也,故创麻黄附子细辛汤,交表里之阴阳,温经散寒,扶正祛邪,使邪祛而正不伤,扶正而不碍邪。药仅三味,配伍周详,效采很好。

本例即典型之两感症,若不急扶少阴之阳,开太阳气机,则两感之邪难有出路,烦不易治。兹用脉黄附子细辛汤,实属有是症,立是法,用是方,故危重之症亦愈。寄语学者:凡治外感诸症,必须熟悉六经错综复杂变化之机制,则病情自无遁形,而施治始可中的。

太阳少阳合病

李××,女,四十余岁。发热恶寒,自汗,腹痛欲呕,病已二十余日。住某医院治疗,延余会诊。症如上述,舌质淡润,苔白腻,脉弦。脉症合参,诊为太阳、少阳合病兼脾湿不化。处以柴胡桂枝汤加减。处方:

柴胡9克炒黄芩9克法夏10克桂枝10克杭芍12克

广木香3克白蔻仁6克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3个

方用小柴胡汤去参,和解少阳枢机以除寒热。用桂枝汤调和营卫以解太阳。重用杭芍和营敛汗,加木香、白蔻仁温脾化湿以止腹痛欲呕等症。

二诊:上方服一剂,热退,腹痛止,舌白腻亦减,脉弦转绥。继以四逆散与桂枝汤二方合用,服药三剂诸症全愈。太阳阳明合病

戴××,女,二十七岁,壮热不恶寒,身痛项强、烦渴引饮,已十余日。脉洪大,舌质红,苔厚腻。前医曾用小柴胡汤未解。症属湿热羁留于太阳、阳明二经,应开太阳气机,清泻阳明,使邪从外解。方用《伤寒论》桂枝汤与白虎汤合方化裁。处方:

桂枝9克葛根12克生石膏15克炒知母6克粳米9克

甘草6克烧生姜3片大枣3个

白虎汤能清金保肺,峻泻阳明独盛之热。桂枝去芍药汤解肌表之邪,使之从太阳而解。葛根为阳明经药,具解表、退热、解毒诸作用,配桂枝发汗解肌,引邪外出。

服一剂,热稍退,余症如前,又增胸闷,干呕,口苦,自汗,大便不通。此阳邪陷里,当用表里双解法。改用《伤寒论》大柴胡汤。处方:

炒柴胡9克法半夏9克炒黄芩6克炒积实6克

#中医古籍 #中医典籍
发表评论
投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