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经古义-尊龙凯时平台在线地址
而其六阴脉之正者。皆终于胸中。其支别仅有贯颈系目上。至巅顶。然其阴之微。包含诸阳中。则虽有而犹无焉。故越人断以诸阳会发其义。则于治病之事。有裨乎后世矣。盖首面支体骨属筋会。虽如同。然其血气清浊。自有分界。人身虽为一气血。头面病多是浊阴犯上。支体病多是清阳滞下。是示用药施治之所以异也。
(第四十八旧同)难曰。人有三虚(脉病诊)三实。(同上)何谓也。然。有脉之虚实。有病之虚实。有诊之虚实也。
脉之虚实者。濡(弱)者为虚。(诸脉象中皆见濡弱)紧(实)牢(强)者为实。(诸脉象中皆见紧牢)病之虚实者。出者(内伤)为虚。入者(外邪)为实。言者(惺惺不妨于言)为虚。不言者(言语错乱混浊)为实。缓者(病以渐进非一朝一夕之谓)为虚。急者(一时暴发生死在旦暮)为实。诊之虚实者。濡者(肌肉濡弱)为虚。牢者(肌肉牢坚)为实。痒者(血气散涣)为虚。痛者(邪气盛满)为实。外痛(邪实在表)内快。(血气乏里)为外实内虚。内痛(邪盛在里)外快(血气空表)为内实外虚。故曰虚实。
按灵枢分年之盛衰。月之虚满。时之和不和。以言三虚三实。然其义广远。而非至近之法。故此篇沿其名。而革其法。所谓三虚三实者。脉病及诊是也。可谓至近矣。濡与紧牢者。假令虽脉有大小浮沉滑涩之异。大率濡弱而无力者。
皆为虚矣。其六脉紧牢而有力者。皆为实矣。莫以脉经所载濡紧牢。认为其脉焉。即若有力无力字面。然其诊之濡牢。
亦可由此类推出也。言也缓也。皆为内伤之候。其病亦有虚实。岂止虚耳。然此篇概为虚者。凡内伤者。脏病多不足。
其偶有见实。乃皆一时邪之所为。多是假实。而非真实也。入也。不言也。急也。虽皆为外伤之候。然亦有虚实。岂独实耳。此专为实者。凡外伤者。腑病多有余。其偶见虚。亦是假虚。而非真虚也。方其内攻。虽外伤须挟虚矣。方其外发。则内伤亦有似实焉。此篇特就其病发见之始而言之。以分其虚实耳。痛为实。快为虚者。是乃扪循切按之候。即诊尺之义。学人须知古人察脉病外于诊之一事。亦不可忽诸。
(第四十九旧五十一)难曰。病有欲得温者。(饮食衣服居处)有欲得寒者。(同上)有欲得见人者。(恶幽闲)有不欲得见人者。(好静默)而各不同。病在何脏腑也。然。病欲得寒。而欲见人者。病在腑也。(主阳)病欲得温。而不欲见人者。病在脏也。(主阴)何以言之。腑者阳也。阳病欲得寒。又欲见人。脏者阴也。阴病欲得温。又欲闭户独处。恶闻人声。故以别知脏腑之病也。
按此篇专缘其所欲之情。以别脏腑之病。夫冬日饮汤。夏日饮水。常情之所使然。然则病情亦当如是。盖冬则阳伏而阴旺。故人身外少气而内有余。所谓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内外皆寒。故欲饮汤就温。夏则阴沉而阳浮。故外充而内空。所谓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内外皆热。故欲饮水受冷常情尚且如此况病情乎。且其至于见人之好恶及动静语默。亦皆阴阳之分。昭然可见矣。虽然。此亦一义例已。至其变化。则知脏病热炽。盒饭欲寒。腑病寒甚。盒饭欲温。
且如素问阳明病恶人。此乃一时热积胸中所致。此难谓恶人者阴病。情之所为。读者察诸。因前篇有三虚三实之候。故此商病情以辩表里寒热。旧本第九篇。以迟数之脉。分脏腑寒热。与此篇互相发。宜参看。
(第五十旧四十九)难曰。有正经自病。有五邪所伤。何以别之。然。忧愁思虑。(二字灵枢作恐惧)则伤心。形寒饮冷。(饮冷灵枢作寒饮)则伤肺。恚怒气逆。上而不下。(气积胁下)则伤肝。饮食劳倦。则伤脾。(灵枢作若醉入房汗出当风则伤脾)久坐湿地。强力(灵枢作有所用力举重)入水。(灵枢作入房过度汗出浴水)则伤肾。是正经之自病也。
按此难所发。即出素问遗篇本病论。但彼阙肺一病。灵枢第四篇。有类此者。而文稍异焉。滑注引之。由不视遗篇尔。所谓正经自病者。言五脏内虚。而病从内生。东垣所谓内伤是也。盖心肝二病。固为七情偏气之所伤。而其肺脾肾之病。乃似内伤挟外感者。然既为正经自病。则知非寻常外邪矣。夫忧愁属肺。思虑属脾。共为手足太阴二脏。偏倾而伤心。怒伤肝。此其本情。无论已。形寒饮冷。虽从外而入。然其人自失节。而所受者。非天时之寒伤之。且其寒与冷。
亦非一朝一夕之感也。久坐湿地者。是亦似外邪。实非天时之湿。居处失宜。下体不温。加之强力入房。汗出入水等事。
以渐发病。亦非一时之水湿也。饮食劳倦。有内外之辨。故在下文。五邪病亦复言之。滑注引谢氏说为是。正经之饮食伤主。劳倦五邪之劳倦。伤饮食为之主。仍详东垣内外伤辩。宜参考。
何谓五邪。然。有中风。(肝)有伤暑。(心)有饮食劳倦。(脾)有伤寒。(肺)有中湿。(肾)此之谓五邪。假令心病。何以知中风得之。(虚邪)然。其色当赤。何以言之。肝主(五)色。自入为青。(正)入心为赤。(虚)入脾为黄。
(贼)入肺为白。(微)入肾为黑。(实)肝为心邪。(从后而来)故知当赤色。其病身热。(心)胁下满痛。(肝)其脉浮大(心)而弦。(肝)何以知伤暑得之。(正邪)然。当恶焦(旧本脱故补)臭。何以言之。心主(五)臭。自入为焦臭。
(正)入脾为香臭。(虚)入肝为臊臭。(实)入肾为腐臭。(微)入肺为腥臭。(贼)故知心病伤暑得之。(自病)当恶焦臭。其病身热而烦。心痛。(心)其脉浮大而散。(心)何以知饮食劳倦得之。(实邪)然。当喜苦味也。虚为不欲食。实为欲食。(二句旧注或以为衍然于义无害)何以言之。脾主(五)味。入肝为酸。(微)入心为苦。(实)入肺为辛。(虚)
入肾为咸。(贼)自入为甘。(正)故知脾邪入心。(从前而来)为喜苦味也。其病身热(心)而体重。嗜卧。四肢不收。
(脾)其脉浮大(心)而缓。(脾)何以知伤寒得之。(微邪)然。当谵言妄语。何以言之。肺主(五)声。入肝为呼。(贼)
入心为言。(微)入脾为歌。(实)入肾为呻。(虚)自入为哭。(正)故知肺邪入心。(从所胜而来)为谵言妄语也。其病身热(心)洒洒恶寒。甚则喘咳。(肺)其脉浮大(心)而涩。(肺)何以知中湿得之。然。当喜汗出不可止。何以言之。
肾主(五)液。(旧本作湿误)入肝为泣。(虚)入心为汗。(贼)入脾为涎。(微)入肺为涕。(实)自入为唾。(正)故知肾邪入心。(从所不胜而来)为汗出不可止也。其病身热(心)而小腹痛。足胫寒而逆。(肾)其脉沉濡(肾)而大。(心)
此五邪之(诊)法也。
按肝总管五色。心管五臭。脾管五味。肺管五声。肾管五液。液应水。声应金。味应土。臭应火。色应木。是其类也。凡一脏有五病。五五二十五变。本篇举心为例。余可类推。夫肝之中风。邪入他脏。则见各脏色于面。心之伤暑。
邪入他脏。则恶各脏臭于鼻。脾之饮食。邪入他脏。则喜各脏味于口。肺之伤寒。邪入他经。则发各脏之声。肾之中湿。
邪入他经。则出各脏之液。古者率皆以此。乃知其病之传变焉。难经言此者居多。旧本三十四篇。出声色臭味液。第七十四篇。言一脏有五病。第十篇有一脉十变。当与此篇参考。
#中医古籍 #中医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