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经古义-尊龙凯时平台在线地址
(谓死脉)沉细夜加(倍)浮大昼加(倍)不大不小。(谓气未竭)虽困可治。其有大小者为难治。(胃气已绝)一呼六至。一吸六至。为死脉也。(命绝)沉细夜死。浮大昼死。(以上谓至脉)一呼一至。一吸一至。名曰行尸。(旧本损字疑误故削去此下古经错乱文理不属)人虽能行。犹当着床。所以然者。血气皆不足故也。(所谓损脉离经)再呼一至。再吸一至。(旧本此下有呼吸再至四字直削去)名曰无魂。无魂者。当死也。(谓损脉夺精○旧本此下剩出入虽能行名曰行尸八字疑是衍文)
按此一说。滑氏曰。经络血气。为邪所中自外得之证。而与上节言五脏病者稍异焉。以余观之。则不然。何者。前已言呼而不言吸。举脉之动数。而不及形状。是乃申明其义。而谓不大不小。前大后小。前小后大。及洪大沉细滑涩等类。皆审其脉状者。可以见已。其所谓头痛目眩。胸满短气。苦烦满。腹中痛。及伤热中雾露等证。是乃举其病态。昭昭乎明矣。若夫伤热中雾露等症。盖一时自外兼加者。而所谓内伤挟外感是也耳。五脏之病。其根深。其发缓。矿日弥久。动涉岁月。非一朝一夕之谓也。故其间或有外邪触冒。则脉从而变矣。滑氏因其有外邪之病。而谓与前节异。几乎粗已。盖前所言。则五脏部分之病。而唯见其概。此所言者。具述其详。一呼一至。名曰损。以下文理不属。似有阙漏。
故不可强解。今窍括。姑其义云。
(第十四旧十一)难曰。经(灵枢第五篇)言脉不满五十动而一止。(中止而不动)一脏无气者。何脏也。然。人吸者随阴(肾肝)入。呼者因阳(心肺)出。今吸不能至肾。至肝而还。故知一脏无气者。肾气先尽。
按脉一息五至。不大不小。则五脏和平无病之脉也。然一息间至微至眇。无有形影。故以十息五十动。候脏气虚竭。
灵枢曰。五十动而可不一代者。五脏皆受气。四十动而一代者。一脏无气。此难本此。而以不满五十动变文。代作止。
少异耳。义固相因。盖五十动减一二。亦属脏气之虚。灵枢连言五脏。此篇独言一脏者。盖举一反三之意也。且灵枢唯谓一脏二脏。则未知为何脏。故扁鹊特发问答以实之。令后人知所谓一脏。即从下数之。其无气亦自肾脏始者。可以见已。
(第十五旧十三)难曰。经(灵枢第四篇)言。见其(脏)色而不得其(脏)脉。反得相胜之脉者。(色脉相克)即死。得相生之脉者。(色脉母子)病即自已。色之与脉。当参相应。(桴鼓影响)为之奈何。(问色脉相胜相生之义)然。
五脏有五色。皆见于面。(此一节旧本误出第三节今改移于此)当于寸口尺内(尺之皮肤)相应。其不应者病也。假令色青。(肝)其脉浮涩而短。(肺)若大而缓。(脾)为相胜。浮大而散。(心)若小而滑。(肾)为相生也。(是第一答)假令色青。(肝)其脉当弦而急。(木)色赤。(心)其脉浮大而散。(火)色黄。(脾)其脉中缓而大。(土)色白。(肺)其脉浮涩而短。(金)色黑。(肾)其脉沉濡而滑。(水)此所谓五色之与脉。当参相应也。(是第二答故移下项)五脏各有声臭味液。(五色与脉相应既出前段故此削色字补液字)亦当与寸口尺内相应。(此九字旧本误出第一说今移置此)脉数(大)尺之皮肤亦数。(肉热)脉急(弦)尺之皮肤亦急。(肉张)脉缓(弱)尺之皮肤亦缓。(肉软)脉涩(短)尺之皮肤亦涩。(肉干)脉滑(实)尺之皮肤亦滑。(肉润○此一节旧本出第二节今移于此)经言。知一(脉)为下工。知二(色脉)为中工。知三(色脉尺肉)为上工。上工者(神且明)十全九。中工者(为神)十全八。(灵枢作七)下工者(为工)
十全六。此之谓也。
按灵枢云。夫色脉与尺之相应。如桴鼓影响之相应。不得相失也。此篇问答。由此而发。盖剿取于灵枢中色脉尺肉之诊。表章其义。凡诊病之要。脉虽为之主。然兼色与尺肤候之为上工。古之道也。夫五行之道。互有生克。固有其理。
疾病始至。则权衡既失。而轩轾乃见矣。色脉及尺。共相生者为顺。相克者为逆。逆则病不归一。故难治。顺则证无二岐。故易疗。色脉尺肉之外。又有声臭味液之候。可见古先圣贤之诊。详且尽矣。色脉及尺三焉者。脉为之主。色尺为之羽翼。故本篇第一二节。脉兼色言。第三节脉兼尺言。由此观之。所谓声臭味液四焉者。亦皆色尺之旁诊。而不可以阙焉。此篇徒举声臭味液之目。而不及其ht。然时举其目者。属诊候之法。故不可以废尔。读者勿见以为衍。详见三十四篇。周礼天官医曰。十全为上工。十失一次之。失二次之。失三次之。失四为下工。此篇及灵枢。谓上工全九者。点下一等。以见戒意。即合周礼失一之品。全八与周礼失二合。灵枢全七。与周礼失三合。在此篇特陟一等。亦教励之意也。其七与八。在周礼则共是中工之品。义并无异。全六为下工。周礼灵枢皆同矣。
(第十六旧同)难曰。(此下旧本出脉有三部九候云云三十五字问与答不相属似错简其三十五字问辞今移篇首以为序次所谓阴阳轻重六十首一脉为四时等义皆例其后则文义当相属此难当别有问古文脱简不可知故姑阙如)然。是其病有内外证。(初答)其病为之奈何。(再问)然。假令得肝脉。(弦急)其外证。面青(肝胆色)善洁(胆)善怒。(肝)其内证。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四肢满。闭淋溲(小便)便难。(大便)转筋。有是者肝(病)也。无是者非(肝)
也。假令得心脉。(大数)其外证。面赤。(心小肠也)口干。(舌热)喜笑。(心)其内证。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
其病烦心。心痛掌中热而。有是者。心(病)也。无是者。非(心)也。假令得脾脉。(缓弱)其外证面黄(脾胃色)
善噫。(胃)善思善味。(脾)其内证。当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腹胀满。食不消。体重节痛。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有是者脾(病)也。无是者非(脾)也。假令得肺脉。(短涩)其外证。面白(肺大肠色)善嚏。悲愁不乐。欲哭。
(肺)其内证。齐右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喘咳。洒淅寒热。有是者肺(病)也。无是者非(肺)也。假令得肾脉。
(沉)其外证。面黑。(肾膀胱色)善恐(肾)善(旧本脱今补之)欠。(肾)其内证。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逆气。小腹急痛。泄如(如读为而)下重。足胫寒而逆。有是者肾(病)也。无是者非(肾)也。
按此篇所言内外证。非谓病证表里。即谓诊候内外也。何则。面青善洁善怒。岂止外证。四肢满。闭淋溲便难。转筋。岂止内证。余可类推。所谓外证者。医坐病患之侧。以为望闻也。内证者。亲逼病患。按腹诊脉。以为问切也。概而言之。肝曰面青善洁。心曰面赤口干。脾曰面黄善思善味。肺曰面白怨愁不乐。肾曰面黑善恐。是即望也。肝曰善怒。
心曰善笑。脾曰善噫。肺曰善嚏。肾曰善欠。是即闻也。肝曰四肢满闭。心曰烦心心痛。脾曰腹胀满。肺曰喘咳寒热。
肾曰逆气。小腹急痛。是即问也。肝曰脐左有动气。心曰脐上。脾曰当脐。肺曰脐右。肾曰脐下。是即切也。望闻问切之义。详见第六十一难。但彼所言。则特举其义。以示医者。此则直对病患。以实其事焉。由之观之。所谓证者。言证据之证。而非言病证之证也。明矣。滑注随文解之。内外证之义。不审何义。读者察诸。
#中医古籍 #中医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