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注-尊龙凯时平台在线地址

  此是伤寒证。然脉浮表热,亦是病发于阳,世所云漏底伤寒也。必其人胃气本虚,寒邪得以直入脾胃,不犯太、少二阳,故无口苦、咽干、头眩、项强痛之表证。然全赖此表热,尚可救其里寒。

  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

  里气大虚,不能藏精而为阳之守,幸表阳之尚存,得以卫外而为固,攻之更虚其表。汗生于谷,汗出阳亡,藏寒而生满病也。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先温其里。

  伤寒下之后,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宜四逆汤。

  下利是里寒,身痛是表寒。表宜温散,里宜温补。先救里者,治其本也。

  病发热头疼,脉反沉,若不瘥,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

  此太阳麻黄汤证。病为在表,脉当浮而反沉,此为逆也。若汗之不瘥,即身体疼痛不罢,当凭其脉之沉而为在里矣。阳证见阴脉,是阳消阴长之兆也。热虽发于表,为虚阳,寒反据于里,是真阴矣。必有里证伏而未见,藉其表阳之尚存,乘其阴之未发,迎而夺之,庶无吐利厥逆之患,里和而表自解矣。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脉有余而证不足,则从证;证有余而脉不足,则从脉。有余可假,而不足为真,此仲景心法。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大汗则亡阳,大下则亡阴,阴阳俱虚,故厥冷。但利非清谷,急温之,阳回而生可望也。

  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治之失宜,虽大汗出而热不去,恶寒不止,表未除也。内拘急而下利,里寒已发,四肢疼而厥冷,表寒又见矣。可知表热里寒者,即表寒亡阳者矣。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证。此脉弱而微热,非相火明矣。内无热,故小便利;表寒虚,故见厥;是膈上有寒饮,故呕也。伤寒以阳为主,阳消阴长,故难治。

  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吐利交作,中气大虚,完谷不化,脉微欲绝,气血丧亡矣。小便复利而大汗出,是门户不要,玄府不闭矣。

  所幸身热未去,手足不厥,则卫外之阳,诸阳之本犹在,脉尚未绝,有一线之生机,急救其里,正胜而邪可却也。

  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此吐利非清谷,汗出不大,而脉不微弱,赖此发热之表阳,助以四逆而温里,尚有可生之望。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四逆辈。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若膈上有寒饮者,当温之,宜四逆汤。

  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利虽止而恶寒未罢,仍宜四逆;以其脉微为无血,当仍加人参以通之也。

  上论四逆脉证。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此寒热相半证。下利清谷,阴盛于里也;手足厥逆,寒盛于外也。身不恶寒面赤,阳郁在表也;咽痛利止,阳回于内也。腹痛干呕,寒热交争也。温里通脉,乃扶阳之法。脉为司命,脉出则从阳而生,厥逆则从阴而死。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患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此比上条脉证皆轻,故能自作郁冒汗出而解。面赤为戴阳,阳在上也。因其戴阳,故郁冒而汗出;因其下虚,故下利清谷而厥逆。热微厥亦微,故面亦少赤。此阴阳相等,寒热自和,故易愈。

  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

  此必有阴盛格阳之证,故加胆汁为反佐,阅白通证可知。

  吐利止而脉平,小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

  四逆汤: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通脉四逆汤:甘草(二两,炙)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二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面色赤者加葱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呕者加生姜二两。咽痛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前方加猪胆汁一合。余同前法。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冷,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吐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

  寸脉沉迟,气口脉平矣。下部脉不至,根本已绝矣。六腑气绝于外者,手足寒;五脏气绝于内者,利下不禁。

  咽喉不利,水谷之道绝矣。

  汁液不化而成脓血,下濡而上逆。此为下厥上竭,阴阳离决之候,生气将绝于内也。旧本有麻黄升麻汤,其方味数多而分两轻,重汗散而畏温补,乃后世粗工之伎,必非仲景方也。此证此脉,急用参、附以回阳,尚恐不救,以治阳实之品,治亡阳之证,是操戈下石矣,敢望其汗出而愈哉?绝汗出而死,是为可必,仍附其方,以俟识者。

  麻黄升麻汤:麻黄(二两半,去节)升麻(一两一钱)当归(一两一钱)黄芩葳蕤(各六铢)芍药知母(十八铢)天冬(去心)桂枝(去皮)干姜甘草(炙)石膏(碎绵裹)白术茯苓(各六钱)

  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令尽汗出愈。

  卷四

  四逆汤证下

  手足厥冷,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上编论外热内寒,兼吐利呕逆烦躁等证。此篇但论厥阴脉证,虽无外卫之微阳,亦未见内寒诸险证也。

  当归四逆汤:当归桂枝芍药细辛(各三两)甘草(炙)通草(各二两)大枣(二十五枚,擘一法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此条证为在里,当是四逆本方加当归,如茯苓四逆之例。若反用桂枝汤攻表,误矣。既名四逆汤,岂得无姜、附?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即前方加吴茱萸(一两),生姜(半斤,切片)。

  上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温分五服。

  此本是四逆与吴茱萸相合而为偶方也。吴萸配附子,生姜佐干姜,久寒始去。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手足六经之脉,皆自阴传阳,自阳传阴。阴气胜,则阳不达于四肢,故为寒厥。

  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热厥者,有可下之理;寒厥为虚,则宜温补。

  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为亡血,下之死。

  其脉空虚,此无血也。

  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

  关元在脐下三寸,小肠之募,三阴任脉之会,宜灸之。按此二条,当知结胸证有热厥者。

  伤寒脉促,手足厥者,可灸之。

  促为阳脉,亦有阳虚而促者,亦有阴盛而促者。要知促与结皆代之互文,皆是虚脉。火气虽微,内攻有力,故灸之。

  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厥阴肝脉也,应春生之气,故灸其五俞而阳可回也。

#中医古籍 #中医典籍
发表评论
投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