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注-尊龙凯时平台在线地址

  上论厥阴脉证。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未经汗下而烦躁,为阳盛;汗下后而烦躁,是阳虚。汗多既亡阳,下多又亡阴,故热仍不解。姜、附以回阳,参、苓以滋阴,则烦躁止而外热自除,此又阴阳双补法。

  茯苓四逆汤:茯苓(四两)人参(一两)附子(一枚,去皮生用切八片)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五钱)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当发汗而反下之,下后不解,复发其汗,汗出而里阳将脱,故烦躁也。昼日不得眠,虚邪独据于阳分也。夜而安静,知阴不虚也。不呕渴,是无里热;不恶寒头痛,是无表证。脉沉微,是纯阴无阳矣;身无大热,表阳将去矣。幸此微热未除,烦躁不宁之际,独任干姜、生附,以急回其阳,此四逆之变剂也。

  干姜附子汤:干姜(一两)附子(一枚,去皮生用切八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内外俱虚故也。

  内阳虚,故脉微细,外阳虚,故振栗恶寒,即干姜附子证。

  上论四逆加减证。

  卷四

  吴茱萸汤证

  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少阴病吐利,烦躁、四逆者死。四逆者,四肢厥冷,兼臂胫而言。此云手足,是指指掌而言,四肢之阳犹在。岐伯曰:“四末阴阳之会,气之大路也。四街者,气之经络也。络绝则经通,四末解则气从合。”故用吴茱萸汤以温之,吐利止而烦躁除。阴邪入于合者,更得从阳而出乎井矣。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不头痛者,半夏干姜汤主之。

  呕而无物,胃虚可知矣;吐惟涎沫,胃寒可知矣,头痛者,阳气不足,阴寒得以乘之也。吴茱萸汤温中益气,升阳散寒,呕、痛尽除矣。干呕、吐涎是二证,不是并见。

  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胃热则消谷善饥,胃寒则水谷不纳。食谷欲呕,固是胃寒;服汤反剧者,以痰饮在上焦为患,呕尽自愈,非谓不宜服也。此与阳明不大便,服柴胡汤胃气因和者不同。

  吴茱萸汤:吴茱萸(一升,汤洗七次)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

  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吴萸温中散寒,则吐利可除;人参安神定志,则烦躁可止;姜、枣调和营卫,则手足自温、头痛自瘳矣。

  卷四

  白通汤证

  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后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下利脉微,是下焦虚寒不能制水故也。与白通汤以通其阳,补虚却寒而制水。服之利仍不止,更厥逆,反无脉,是阴盛格阳也。如干呕而烦,是阳欲通而不得通也。猪者水畜,属少阴也;胆者甲木,从少阳也。法当取猪胆汁之苦寒为反佐,加入白通汤中,从阴引阳,则阴盛格阳者,当成水火既济矣。脉暴出者,孤阳独行也,故死:微续者,少阳初生也,故生。

  白通汤: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去皮生用)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白通加猪胆汁汤:本方加人尿(五合),猪胆汁(一合)。

  和合相得,分温再服。无猪胆汁亦可服。

  葱辛温而茎白,通肺以行营卫阴阳,故能散邪而通阳气。率领姜、附,入阳明而止利,入少阴而生脉也。

  附子生用,亦取其勇气耳。论中不及人尿,而方后反云无猪胆汁亦可服者,以人尿咸寒,直达下焦,亦能止烦除呕矣。

  下利,手足逆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此不呕不烦,不须反佐而服白通,外灸少阴及丹田、气海,或可救于万一。

  卷四

  黄连阿胶汤证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此病发于阴,热为在里,与二三日无里证,而热在表者不同。按少阴受病,当五六日发,然发于二三日居多。

  二三日背恶寒者,肾火衰败也,必温补以益阳;反发热者,肾水不藏也,宜微汗以固阳。口燥咽干者,肾火上走空窍,急下之以存津液。此心中烦不得卧者,肾火上攻于心也,当滋阴以凉心肾。

  黄连阿胶汤:黄连(四两)阿胶(三两)黄芩芍药(各二两)鸡子黄(三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尽少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鸡感巽化,得心之母气者也。黄禀南方火色,率芍药之酸,入心而敛神明,引芩、连之苦,入心而清壮火。

  驴皮被北方水色,入通于肾,济水性急趋下,内合于心,与之相溶而成胶,是火位之下,阴精承之。凡位以内为阴,外为阳,色以黑为阴,赤为阳。鸡黄赤而居内,驴皮黑而居外,法坎宫阳内阴外之象,因以制壮火之食气耳。

  卷四

  猪苓汤证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少阴病,但欲寐,心烦而反不得卧,是黄连阿胶证也。然二三日心烦是实热,六七日心烦是虚烦矣。且下利而热渴,是下焦虚,不能制水之故,非芩、连、芍药所宜。咳呕烦渴者,是肾水不升;下利不眠者,是心火不降耳。凡利水之剂,必先上升而后下降,故用猪苓汤主之,以滋阴利水而升津液。斯上焦如雾而咳渴除,中焦如沤而烦呕静,下焦如渎而利自止矣。

  猪苓汤:猪苓泽泻茯苓滑石阿胶(各一两)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内阿胶烊尽,温服七合,日─服。

  五味皆润下之品,为少阴枢机之剂。猪苓、阿胶,黑色通肾,理少阴之本也;茯苓、滑石,白色通肺,滋少阴之源也。泽泻、阿胶,咸先入肾,壮少阴之体;二苓、滑石,淡渗膀胱,利少阴之用。故能升水降火,有治阴和阳,通理三焦之妙。

  阳明病。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脉证全同五苓。彼以太阳寒水利于发汗,汗出则膀胱气化而小便行,故利水之中,仍兼发汗之味。此阳明燥土最忌发汗,汗之则胃亡津液,而小便更不利,所以利水之中,仍用滋阴之品。二方同为利水,太阳用五苓者,因寒水在心下,故有水逆之证,桂枝以散寒、白术以培土也。阳明用猪苓者,因热邪在胃中,故有自汗证,滑石以滋土、阿胶以生津也。散以散寒,汤以润燥,用意微矣。

  二方皆是散饮之剂。太阳转属阳明者,其渴尚在上焦,故仍用五苓入心而生津;阳明自病而渴者,本于中焦,故又藉猪苓入胃而通津液。

  阳明病,汗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阳明病,重在亡津液。饮水多而汗不多、小便不利者,可与猪苓汤利之。若汗出多,以大便燥,饮水多,即无小便,不可利之。不知猪苓汤本为阳明饮多而用,不为阳明利水而用也。不可与猪苓汤,即属腑者不令溲数之意。以此见阳明之用猪苓,亦仲景不得已之意矣。汗多而渴,当白虎汤,胃中燥,当承气汤,俱在言外。

  卷四

  猪肤汤证

  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者,猪肤汤主之。

#中医古籍 #中医典籍
发表评论
投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