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方妙用-尊龙凯时平台在线地址

  一膺胸之下则为中脘。中脘作痛。手不可近。乃内外不和。外则寒气凝于毛皮。内则垢浊停于中脘。当审其体之虚实而施治。莫若以灯当痛处爆十余点。则寒结去而内外通。便不痛矣。若爆后痛仍不止。实者宜五积散。虚者宜加味香苏饮。

  五积散。(四十二)

  香苏饮加桂枝芍药当归各三钱。细辛木通各一钱五分。吴茱萸二钱。水煎服。方中紫苏生姜细辛桂枝。以驱外之凝寒。吴茱萸陈皮木通。以降内之浊垢。归芍香附甘草。和其气血。

  安一中脘之下。当阳明胃土之间。(铜人图中脘下一斗名建里穴)时痛时止。乃中土虚而胃气不和。若服行血消泄之剂过多。便宜温补。但以手重按之则痛稍平。此中土内虚。虚而且寒之明验也。宜香砂六君子汤。加干姜二三钱。(三)附子理中汤。(一百零七)

  一乳下两旁胸骨尽处痛者。乃上下阴阳不和。少阳枢转不利也。伤寒病中多有此症。当助其枢转。和其气血。上下通调。则愈矣。宜逍遥散。倍柴胡。加生姜一钱五分。(四十八)

  一大腹痛者。乃太阴脾土之部。痛在内而缓。中土虚寒也。(宜理中汤。倍人参。)痛兼内外而急。脾络不通也。(宜理中汤。倍干姜。)盖脾之大络。名曰大包。从经隧而外出于络脉。今脾络滞而不行。则内外皆痛。(理中汤倍干姜。服之不应者。再加肉桂一钱五分。木通一钱。)太阳篇云。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与小柴胡汤。此先补益于内。而后枢转于外也。

  一脐旁左右痛者。乃冲脉病。冲脉当脐左右。若为寒气所凝。其冲脉之血。不能上行外达。则当脐左右而痛。当用血分之药。使胞中之血。通达肌表。若用气药。无裨也。宜当归四逆。加生姜吴茱萸汤。水酒各半煎服。或用四物汤。(九)去地黄。加肉桂一钱。生黄生姜各三钱。炙甘草红花各一钱。水酒煎服。

  一脐中痛不可忍喜按者。肾气虚寒也。宜通脉四逆汤。加白芍三钱。若脉沉实口中热渴腹三一承气汤。(五十四)

  一脐下痛者。乃少阴水脏太阳水腑。不得阳热之气以施行。致阴寒凝结而痛。少阴水脏虚寒。用真武汤温之。太阳水腑虚寒。用桂枝汤。加熟附子茯苓温之。○按士材必读云。脐上痛。属脾。脐下痛。属肝。当脐痛。属肾。此臆说也。不可从。又脐下痛。有火逼膀胱。

  小便不利而痛者。宜五苓散。亦有阴虚阳气不化。小便点滴俱无胀痛者。宜通关丸。有燥屎者。辨法方治。见上条。

  通关丸。(五十一)

  一小腹两旁谓之少腹。少腹痛乃厥阴肝脏之部。又为胞中之血海。盖胞中之水。主于少阴。胞中之血。主于厥阴也。痛者。厥阴肝气。不合胞中之血而上行也。肝脏不虚者。当疏通以使之上。(宜香苏饮。加柴胡三钱。当归白芍各二钱。生橘叶三片。)肝脏虚者。当补益以助其下。(宜乌梅丸。以米汤送下二钱。一日三服。)盖厥阴不从标本。从中见少阳之气。

  使厥阴上合乎少阳。则不痛矣。两旁季胁痛者。肝气虚也。(当归四逆汤。加阿胶。四君子汤。去白术。加当归粳米与乌梅丸。五服。)两胁之上痛者。少阳之气不和也。(宜小柴胡汤。去枣。加牡蛎青皮。)时法用左金丸。愚按。凡心腹诸痛。宜辨其内之胀与不胀。便之闭与不闭。脉之有力与无力。口中热。口中和。痛之久暂。以辨寒。热。邪。正。虚。实。如痛而胀且闭者。浓朴三物汤。攻里兼发热者。浓朴七物汤。兼表里治之。腹痛连胁痛。脉弦紧。恶寒甚大便秘者。大黄附子汤主之。若但胀而便不秘者。是实中之虚。宜浓朴半夏人参生姜甘草汤。腹痛甚而不可触近呕吐者。大建中汤主之。雷鸣切痛呕吐者。附子粳米汤主之。

  腹痛下利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腹痛吐泻者。理中汤主之。若绕脐疼痛。名寒疝腹中病痛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皆起死回生之法。时医不讲久矣。予着有金匮浅注十六卷。医诀三卷。辨之颇详。宜查对勿误。

  卷二

  痛风

  肢节走痛。内经谓之贼风。后人谓之痛风。又谓之白虎历节风。宜审其寒热而治之。

  脉宜浮数。忌虚弱。

  痛风。脉浮紧。头痛恶寒发热。为新受之邪。宜五积散。(四十二)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宜四物汤。加生黄防风桂枝秦艽桑枝红花炙草主之。(九)

  痛风久不能愈。必大补气血。以为胜邪之本。切不可徒用风药。宜十全大补汤诸药。各一钱。加真桑寄生三钱为君。再加附子防风竹沥生姜汁为佐使。(十一)

  痛风久不愈。以痛久必入络也。诸方俱宜加入金银花木通红花钩钩藤刺蒺藜之类。

  ○又痛久则郁。郁而泻热。热则生痰。必加入制南星半夏栝蒌根黄柏贝母竹沥姜汁之类。○又桑寄生虎骨。俱为要药。以桑为箕星之精。风从虎之义也。○久服辛热之药不效者。宜用玉竹黑芝麻直僵蚕生归须菊花蒺藜阿胶炙草之类。为柔润熄肝风法也。

  卷二

  痹

  痹者。闭也。风寒湿杂至。合而为痹。与痛风相似。但风则阳受之。痹则阴受之。虽内经痹论。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之分。而深究其源。自当以寒与湿为主。盖以风为阳邪。寒与湿为阴邪。阴主闭。闭则郁滞而为痛。是痹不外寒与湿。而寒与湿亦必假风以为之帅。寒曰风寒。湿曰风湿。此三气杂合之说也。内经寿天刚柔篇曰。

  在阳者命曰风。在阴者命曰痹。以此分别。则两症自不混治矣。若胸痹及脏腑诸痹。又当别论。医门法律。分别甚详。宜参阅之。

  一痹症之实者。宜五积散。(四十二)

  一金匮治血痹。脉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症身体不仁。如风痹状。用黄五物汤。黄芍药桂枝各二钱。生姜六钱。大枣四枚。水煎服。一日三服。愚谓为痹症属虚者之总方。

  卷三

  血症

  (吐血咳血咯血鼻衄齿衄衄大便血小便血血淋血崩)

  经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血之流溢。半随冲任而行于经络。半散于脉外而充肌腠皮毛若外有所感。内有所伤。则血不循经。从上而涌。则为吐血咳血咯血鼻衄齿衄舌衄。从下而走。则为大便血溺血妇人血崩。其源则一。或问诸书皆分别五脏六腑之血而施治。兹何以笼统言之。余曰。五脏有血。六腑无血。观剖诸兽。腹心下夹脊包络中多血。

  肝内多血。心脾肺肾中各有血。六腑无血。近时以吐血多者。谓吐胃血。皆耳食前医之误。

  凡吐五脏血必死。若吐衄崩下。皆是经络散行之血也。或问既无分别何金匮以泻心汤治心气不足为吐衄乎。曰百病不离于五脏六腑。脏腑病以致血。不循经而为吐衄崩下。非吐衄崩下之血从脏腑中脱出也循经之经字。作常字解时医误解。谓归脾汤引血归脾。脾能统血。即是归经。害人无算。余再为之喝醒一语。曰。随者仍其随之常行者仍其行之常。散者仍其散之常。充者仍其充之常。血循经常之道路。则无吐衄崩下之病矣。千古无一人谈及。余于高士宗引而不发处。细绎思论。大为快事。

  身热脉大者难治。○身凉脉静者易治。○若喘咳急而上气逆。脉见弦紧细数有势。不得卧者。死。

  一外感吐血。先见头痛恶寒发热等症。必取微汗则愈。宜香苏饮。加荆芥穗一钱。丹皮白芍各一钱五分。(三十五)

  一夏令秋令感暑气燥气而吐血。方治见咳嗽门。不赘。

  一内经云。不远热则热至。血溢血泄之病生矣。凡人不避暑热。及过食爆炙之物。以致血热妄行。宜四生丸。(一日)

#中医古籍 #中医典籍
发表评论
投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