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注医醇剩义-尊龙凯时平台在线地址
大纲秩然,条目宜审;滑涩虚实,亦为要领。
浮沉以辨表里,迟数以辨寒热,是为脉之大纲。滑与涩,所以验气血之通塞;虚与实,所以分邪正之盛衰;是为脉之条件。脉症虽多,不外乎此,故以下分为八门以总括之。
浮脉上泛,如水漂木;轻取即得,重按不足。芤脉如葱,轻手而空;浮沉俱有,但虚其中。如按鼓皮,其名曰革;中沉俱空阳亢阴竭。
浮脉为阳,主一切表病,故脉在肌肤之间。芤主失血,中空者气不能摄血故也。革脉弦大而浮,故谓虚寒相搏,其实乃阴不抱阳,孤阳上浮,真阴下脱之象。
肌肉之下,其脉为沉;重按乃得,病发于阴。弦大而沉,厥名曰牢;气凝血结,浊阴混淆。沉极为伏,三候如无;气机闭塞,真阳已孤。
沉脉属阴,主一切里症。牢则多主蓄血积聚。伏则气分闭塞,清阳不能发舒。
迟脉为寒,气凝血滞;若损与败,不可复治。迟而一止,其名曰结;气血错乱,兼主冷积。结虽时止,至数无常;代则有定,气血消亡。
迟为阴寒,气不宣通,故至数艰缓。迟而时有一止,旋止旋还,并无定数,谓之结脉,乃气血错乱,寒气积聚所致。若止不能还,兼有定数,便是代脉。四动一止,五六日死;两动一止,三四日死也。
数脉为热,其阴必虚;若因风火,则为有余。热甚则疾。一息七至;八九为极,烦冤而死。数而一止,其脉为促;多主肺痈,郁热阳毒。
数脉为热,不外虚实两端。疾则热甚而危,极则必无生理。促乃数而一止,亦无定数。热郁于中,故多肺胃之病。
滑脉主痰,亦主诸气;气盛痰多,往来流利。动脉如豆,多见于关;若在寸尺,阴阳两悭。
滑亦阳脉,痰气盛,故往来流利。动脉多见关部,若在寸为阳动,主亡阳汗多;在尺为阴动,乃阴虚热极。
女子寸关脉动,即为孕娠。
涩为血少,往来涩滞;血不养气,艰难而至。
血少不润,故往来艰涩。轻刀刮竹,如雨沾沙,俱极形似。
虚脉如何,往来无力;浮中如常,沉候亏缺。濡脉浮小,如水漂棉;轻取无力,重按豁然。微脉更虚,有无之间;气血亏损,病势颠连。散脉无定,涣而不收;元气将败,如水浮沤。弱脉在下,似弦非弦;沉细而软,不宜壮年。细则更沉,如发如丝;行于筋骨,虚寒可知。短脉气病,见于寸尺;不能满部,真阳遏抑。
虚脉往来无力,三候俱有,而沉候实空。濡脉小而且浮,浮中俱有,沉候如无。微则但有浮中,并无沉候。
散则涣散无定,气血皆脱之象。弱脉但有中沉两候,浮候如无。细脉则更沉而且小,如一丝在筋骨之间。短则气弱,真阳不能通畅。以上各脉,皆由气血虚弱,故汇在虚字门中,不附于浮沉两部。
实脉之来,三候有力;更大于牢,邪滞郁结。洪脉上涌,与洪水同;泛泛不已,热盛于中。大脉较润,来刚去柔;正虚邪盛,病进可忧。弦脉劲直,如张弓弦;木旺克土,痰饮连绵。弦而弹转,其脉为紧;为寒为痛,沉浮宜审。
寸尺之脉,有时而长;过于本位,毗阴毗阳。
实脉三候有力,更大于牢,为邪滞郁结。洪则如涌如沸,邪热炽盛。大则正虚病进,久病更危。弦为肝之本象,木旺克土,故主气,又主痰饮。浮紧为寒,沉紧为痛,并为气病。长过于寸,则毗阳而亡阴;长过于尺,则毗阴而亡阳;又为关格之征。以上各种,皆是实病,故导入实字门中,不附别部。
惟有缓脉,悠悠扬扬;是为胃气,见之吉祥。别有一种,怠缓近迟;血虚气弱,积湿可知。
缓者从容和缓,所谓胃气也。悠悠扬扬,意思欣欣,此八字最能传缓字之神。病家得此,定可无害。若怠缓无神,乃是湿病,不可不知。
一切病症,不外三因;何症何脉,辨之贵真。不能殚述,自可引伸;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卷一
察舌要言
一、白为阴,为寒,为湿。
二、黄为胃中有热,深黄为热极胃火,黄浓苔为湿热。
三、赤而带血,为胃火,更必兼阴亏。赤如猪腰子,表面有极薄绉白衣,为肾脏本色上泛,难治。鲜红如血,心胃热炽。满舌光红,心营涸竭。正红色,白净苔,不腻亦不干,是为平人正色舌。
四、黑而多津,为水克火,宜参附四逆。
五、黄而起刺,黑而起刺,宜三承气急下存阴。红而起刺如杨梅,宜神犀丹。均以脉证合参决之。
六、舌底糙,上面粘着如碎饭粒,玉女煎主之;轻则桂苓甘露饮。虚劳见舌糜,为大忌。
七、不青不紫不黑,亦青亦紫亦黑,名死现舌,主肝胃绝,必败无疑。
卷一
四家异同
仲景立方之祖,医中之圣。所着《伤寒》、《金匮》诸书,打开屯蒙,学人当奉为金科玉律,后起诸贤不可相提并论。所谓四大家者,乃刘河间、张子和、李东垣、朱丹溪也。就四家而论,刘张二家,善攻善散,即邪去则正安之义。但用药太峻,虽有独到处,亦未免有偏胜处。学人用其长而化其偏,斯为得之。李朱两家,一补阳,一补阴,即正胜则邪退之义,各有灼见,卓然成家。无如后之学人,宗东垣则诋丹溪,宗丹溪则呵东垣,入主出奴,胶执成见,为可叹也。殊不知相反实以相成,前贤并非翻新立异。即发热一症而论,仲景谓凡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故有麻黄、桂枝等汤,以治外感之发热。至内伤之症,东垣则以甘温治阳虚之发热;丹溪则以苦寒治阴虚之发热,各出手眼,补前人所未备。本随症治症,未尝混施。乃宗东垣者,虽遇阴虚发热,亦治以甘温,参、不已,甚而附、桂。宗丹溪者,虽遇阳虚发热,亦治以苦寒,地、冬不已,甚而知、柏。
此尚何异于操刃乎!非东垣、丹溪误人,乃不善学东垣、丹溪,自误以误人也。吾愿世之学人,于各家之异处以求其同处,则辨症施治,悉化成心,要归一是矣。
卷一
重药轻投辩
无锡顾左,患中脘不舒,饮食减少。予诊其脉,左关甚弦,右部略沉细,此不过肝气太强,脾胃受制耳。乃出其前服方,则居然承气汤,硝与黄各七八分,朴与枳各五六分,方案自载宗仲景法,重药轻投。噫,过矣!予为制抑木和中汤,三剂而愈。今特申辩之。盖三承气汤,有轻有重原为胃实大症而设,故用斩关夺门之法,救人于存亡危急之秋,非可混施于寻常之症也。今以脾胃不和之小恙,而用此重剂,谓为重药轻投,殊不知重药既可轻投,何不轻药重投,岂不更为妥当乎?予故不惮烦而辩之。
抑木和中汤
(自制)
蒺藜(四钱)郁金(二钱)青皮(一钱)广皮(一钱)茅术(一钱炒)浓朴(一钱)当归(二钱)茯苓(二钱)白术(一钱)木香(五分)砂仁(一钱)佛手(五分)白檀香(五分)
卷一
同病各发
巧不离乎规矩,而实不泥乎规矩。岳忠武不深究阵图,以为阵而后战,本属常法,然运用之妙,在乎一心,尤以临机应变为要,旨哉言乎!吾于古方,亦犹是已。真珠母丸,本许学士治游魂为变,夜寐不安而设。予尝以此方,略为加减,治三种重恙,无不应手而效。盖同病各发,见症虽异,而致病则同,化裁变通,于不执成见中,确有定见,斯头头是道矣。予非教人蔑古荒经,欲人师古人之意,而不泥古人之方,乃为善学古人。且执古方以治今病,往往有冰炭之不入者,尤不可以不审也。
丹徒张姓女,患五心烦扰,自头至腰,时时作颤,坐卧不安。予制驯龙汤,连服数十剂而愈。
驯龙汤
(自制)
#中医古籍 #中医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