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述钩元-尊龙凯时平台在线地址

  〔辨疑〕葳蕤本经与女葳同条。其后又出加圈女葳一条。濒湖谓本经女葳。乃尔雅委萎。(即别录葳蕤)上古钞写。讹为女葳耳。其后条加圈之女葳。则固与葳蕤殊者。乃蔓草也。夫葳蕤叶长而狭。茎干似黄精。强直似竹有节。其根黄色。横行如荻根及菖蒲。概节平直多脂。虽燥亦柔。须节冗密。宛如冠缨下垂。而有威仪之象。故别录以葳蕤名之。女葳似白蔹而蔓生。用苗不用根。味辛气温。主治霍乱泄痢。与葳蕤之甘平者迥异。又治目疾有蕤仁。另是一种。非葳蕤之实也。

  根气味甘平。为胃与脾之药。能升能降。阳中阴也。本经主中风暴热。不能动摇。跌筋结肉。诸不足。久服好颜色。润泽。轻身不老。各本草补中益气。调血气。益精。疗胃虚乏。

  主风淫四末。润肌肤。去黑。除烦闷。止消渴。润心肺。治心腹结气虚热。疗湿毒腰痛。

  暖腰膝。除风温时疾寒热。及劳疟寒热痹。惟有热不可服。

  〔论〕五方正气味云。胃土戊。其本气平。其兼气温凉寒热。脾土己。其本味咸。其兼味辛甘酸苦。此与中土生甘在味为甘之说异。盖五行以胜己者为主。以己所胜者为用云。脾味本咸者。就其所用而言也。葳蕤气平味甘。的为中土正剂。其功补中益气。而本经独以中风暴热为首治者。以中土职生化之权。全赖风木为独使。从生化之地。神其升降。以全其终始阴阳。而营卫乃大通。故木之味亦甘。即己所胜者为用之义也。然则是物禀土为木用。木又用土之气化。如之何不首以治风为功乎。人身土木不相为病。则生机全。若土木不相为用。

  则生理绝。此物就中土而神其升降。故所治皆土木交用之明征。(跌筋结肉是也)大抵肝脾和而气血生。凡病于肝脾之不和者。此味似为要药。或曰。一阴为独使。固以风升为达阳矣。

  其能使阴降而阳随者肺也。何以亦系于肝乎。曰。金以己所胜者为用。其味酸。是金亦必合于木以为降也。谓其就中土而神其升降。岂曰不然。阳主升。阳升而后阴随之。阴主降。阴降而后阳从之。阴阳即营卫之先天。营卫即阴阳之后天也。故土木之用。惟是升降相合以尽其变而已。兹味就阴中达阳而阴随之以极上。所以除烦闷。止消渴。润心肺。就阳中达阴而阳随之以极下。所以治湿毒。腰痛虚损。腰脚痛。又治脚弱。挛痹。气上。大鳖甲汤用之。至如脾胃本病。有漏气证麦冬汤。(此证身背热。肘臂牵痛。其气不续。膈间厌闷。食入则先呕而后泻。此风热闭其腠理。经气失道,邪气内着故也。)走哺证人参汤。(此证下焦实热。其气内结。不下泌糟粕。而淤浊反蒸于胃。故二便不通。气逆不续。呕逆不禁也。)咸用之。脾胃标病。有治热痹(饥肉热极。体上如鼠走。唇口反坏。皮肤色变。)石南散中用之。肝之本病。有治风惊(手足颤掉神昏错乱)金箔散。肝之子病。有治心脏中风犀角丸。

  二方举用之。又如营卫交病。为时疾寒热。及劳疟寒热痹无不用之。种种治疗。无非土木之交相为用也。粗者不察。漫拟之盛德君子无往不宜。适供喷饭。

  〔修治〕采根。以竹片刮去节皮。洗净。蜜水浸一宿。蒸后焙用。

  卷七\\山草部

  知母

  形似菖蒲而柔润。叶至难死。掘出复生。须枯燥乃止。(即此可知为至阴之味)二八月采根。曝干用。

  根气寒味甘。大苦兼辛。气味俱浓。沉而降。阴也。又云。阴中微阳。肾经本叶。入足阳明手太阴经气分。本经主消渴热中。除邪热。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诸本草泻膀胱热。肾之邪火有余。滋肾阴。除肺热。疗肾虚火炎肺嗽。或心烦躁闷。并治足阳明火热。伤寒久疟。烦热及骨。热劳往来。肾气劳损。憎寒虚烦。又安胎。止子烦。并产后蓐劳。久服泄。方书治喘淋口病。中风伤暑。发热呕吐。头痛腰痛。小便不通。伤燥热厥。呃逆嗖血。

  身体痛痹。痿厥香港脚。螈烦悸。盗汗不得卧。怠惰嗜卧不能食。遗精诸证。知母禀天一水德。体用具备。故主濡润燥渴。对待热中。其润下水道者。缘水得母气。母气之脏真高于肺。

  以行营卫阴阳。乃能游溢通调转输决渍耳。(之颐)知母其用有四。泻无根之肾火。疗有汗之骨蒸。止虚劳之热。滋化源之阴。仲景用入白虎。治不得眠者。烦躁也。烦出于肺。躁出于肾。故君以石膏。佐以知母。清肾之源。缓以粳甘。使不速下也。凡病小便闭塞而渴者。

  热在上焦气分。宜清肺中伏热。用气味俱薄之药以滋化源。若热在下焦血分而不渴者。宜滋真水。使阴气行而阳自化。用黄柏知母是也。(东垣)知母下润肾燥而滋阴。上清肺金而泻火。乃二经气分药。黄柏则是肾经血分药。故二药必相须而行。(濒湖)与茯苓同用。清下焦热。与黄芩同用。清上焦热。(希周)入白虎汤。解伤寒阳明证。口渴头疼。烦热。鼻干不得眠。加竹叶麦冬。名竹叶石膏汤。治阳明经前证。大渴饮引头疼欲破。因作劳而得者。

  加人参。名人参白虎汤。汗后烦热不解。亦用之。同麦冬石膏贝母橘红鳖甲青蒿牛膝。治久疟烦热而渴。同贝母天冬麦冬沙参甘草桑白皮枇杷叶五味子百部。治阴虚咳嗽。同黄柏车前木通附方久近痰嗽。自胸膈下塞停饮。至于脏腑。用知母贝母各一两。为末。巴豆三十枚。

  去油。研匀。每服一字。用姜三片。二面蘸药。细嚼咽下。便睡。次早必泻一行。其嗽立止。

  壮人乃用之。(一方不用巴豆)久嗽气急。知母去毛切五钱。隔纸炒。杏仁五钱。姜水泡去皮尖焙。以水一钟半。煎一钟。食远温服。次以萝卜子杏仁。等分为末。米糊丸。服五十丸。

  姜汤下。以绝命根。

  〔论〕知母苦寒相合。固为肾剂。第其味甘而苦。苦复兼辛。虽苦居其胜。然以甘始而以辛终。不谓之入肺胃气分不可也。(四月花则气畅于火。八月实则气孕于金。)本经谓其补不足益气。乃从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来。厥有深旨。经曰。三焦者中渎之府。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府也。是六腑之所与合者。夫三焦相火。本气之元。乃属膀胱而行水化。膀胱固属肾也。经又云。二阴至肺。其气归膀胱。外连脾胃合之。所谓饮入于胃。游溢输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不即可明于除邪气肢体浮肿之义乎。盖水化即气化也。兹味之功。由胃肺合而致其苦寒之用于上。即由肺胃合而达其苦寒之化于下。故能泻膀胱热及肾之相火有余者。本经即下水以明其补不足益气。正以由阳滋阴。即由阴存阳。与所言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之旨合也。至如火炎肺嗽。消渴热中。心烦躁闷。肾气劳损。热劳(患人虚而口干者加用之)骨蒸等病。皆因清热以致其益气之功。

  不止于以寒对热而已。又伤寒久疟。有伤于后天气血。以累及先天。必借此金水滋生之味。

  乃可胜邪热而还真阴。盖天一真阴。实后天生气之元。经所云益气者此耳。但苦寒性味。用者当审所宜。勿致反损中土生气。而绝阴化于阳之本也。

  缪氏曰。阳痿及易举易痿。脾弱不消。胃虚不纳。肾虚溏泄等证。法并禁用。

  〔修治〕拣肥润裹白者。去毛切。上行用酒浸焙干。下行则盐水润焙。勿犯铁器。

  卷七\\山草部

  肉苁蓉

  之颐云。柔红美满。膏释脂凝。肉之体也。濒湖言其性补而不峻。故有从容之名。旧说野马遗沥所生。今西人云。多生大木间。及土堑垣中。乃知自有种类。陇西出者。其形扁。色黄柔润。多花而味甘。余产皆不及。盖是物以极西产者为良。为其得金气之浓也。

  (亦如杞子必取河西之意)

#中医古籍 #中医典籍
发表评论
投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