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述钩元-尊龙凯时平台在线地址
乌头其形象乌之头。此附子之母也。附子顶圆正。乌头顶歪斜。以此别之。(天雄乌喙侧出彰之草主除寒湿。行经散风邪。治诸风痹血风虚。(好古)助阳退阴。功同附子而稍疏。温脾去风。若是寒疾。即用附子。风疾即及乌附。若先用气药。后用乌附。乃宜。(又)
故气愈麻。及药气尽而正气行。则麻病愈矣。(守口眼斜。语言蹇涩。步履不正。川乌头去皮脐五滴水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先以生姜汁研化。暖而痊。风寒湿痹。四肢麻木不遂。生川乌头末。
所。下姜汁一匙。蜜三大匙。空腹啜之。或入薏仁末乌头去皮二钱半。五灵脂半两。为末。猪心血丸梧子大乌山栀各一钱。为末。顺流水入姜汁一匙调下。此湿热郁。乌头为栀子所引。其性急速。不留胃中也。寒疝用大乌头煎。大乌头五枚。去脐。水三升。煮取一升服七合。弱者五合。不瘥。明日更服。
天雄有二种。一是蜀人种附子生出长者。或种附子而尽变成长者。(如种芋形状不一之类)一是他处草乌头之类。自生成三寸以上者。入药须用蜀产。更经酿制。
天雄散寒。为去湿助精阳之药。(东垣)补虚寒须用附子。风家多用天雄。取其尖角多热性皆下焦命若是上是误认〔总论〕乌头即附子之母。何以乌治风。附治寒。按本草冬采为附子。(是乌头生子已成风木之缓于附痹矣。
其力当火热。若靡不立毙。
然必面赤干舌干。
饮食无味日光。兼梦寐纷纭并盛。中风发热。血行病属阴虚。
〔修治〕凡乌附天雄。须用童便浸透。煮过。以杀其毒。并助下行之力。入盐少许尤好。
干用以东水姜
卷十\\毒草部
草乌头
处处有之。根苗花实。并与川乌头相同。惟其根外黑内白。皱而枯燥为异。然毒则甚其汁煎之。名射罔。杀禽兽。乌喙即偶生两歧者。今俗呼为两头尖。因形而名。其实也。又附子天雄之偶生两歧者。亦称乌喙。功亦同于天雄。非此乌头也。(濒湖)
气味苦辛而。大热大毒。主破积聚寒热。除寒湿痹。咳逆上气。消胸上痰冷。食不下。
痰。
其通经及损伤涂。未(清〔论〕草乌头为至毒之药。如用以去病。必须沉寒痼冷。足以相当。或寒湿合并。结聚虚则病用此以草乌射罔。非若川乌附子人所栽种加以酿制杀其毒性之比。自非风顽急疾。不可轻投。有因风癣。误服草乌而麻痹遂至不救者。可不慎乎。(濒湖)
〔修治〕或生用。或炮用。或以乌大豆同煮熟。去其毒用。
卷十\\毒草部
半夏
二月生苗。夏至后即枯。五月采根。圆白。秋后则皮。多黑。味辛微苦。气温性燥。有毒。气味俱薄。沉而降。阳中阴。阴中阳也。入足阳明太阴少阳。亦入手少阴经。射干为之。
和胃气。燥脾湿下气止时气呕逆。治伤寒寒热。心下坚。胸胀咳逆。消痰满。开痰结。(治寒痰更宜)并形寒饮冷伤肺而咳。疗痰厥头痛。痰饮胁痛。眉棱骨痛。并白浊梦遗带下。胃冷呕哕为最要。(颂)辛者散也。润也。半夏之辛。以散逆气结气。除烦呕。,无己得土金之气。而兼得乎天之燥气。故其味辛平苦温。火金相搏则辛而有毒。辛温故善散。苦则善下泄。
(仲淳)半夏去痰。盖由益脾而能分水故也。脾恶湿。湿则濡困。困则不能治水。水胜则泻。一男子夜数如厕。或教以生姜一两。半夏大枣各三十枚。水一升。瓷瓶中慢火煎。熟时呷之。便已也。(宗)俗以半夏有毒每取贝母代之。不知贝母肺药。半夏乃脾胃药。何得而相代耶。若虚劳吐咯痰血。咽痛喉闭。肺痈肺痿。妇人乳痈。及诸郁证。此皆贝母为向导。半夏禁用。若由脾胃湿热生涎。化为粘痰。久则生火。痰火上攻。故令昏懵不省。口噤言蹇。偏废僵仆。生死旦夕。自非半夏南星。曷可治乎。(石山)内伤饮食以动脾湿者。
宜燥之。半夏之燥是也。(类明)凡湿痰郁于中焦。清阳不升。以致浊阴不降。痞塞填满。
二便阻塞。用升柴二术二陈汤。能使大便润而小便长。(丹溪)盖燥湿化痰。上引清气。
清气升则浊气自降。郁结开通。津液四布。湿流燥润而小便长矣。(张三锡)热痰佐以黄芩。风痰佐以南星。寒痰佐以干姜。痰痞佐以陈皮白术。(洁古)玉液丸治中焦痰涎。利咽清头目。进饮食。半夏泡七次四两。枯矾一两。为末。姜汁打糊或煮枣肉和丸。梧子大。
每姜汤下十五丸。寒痰加丁香五钱。热痰加寒水石四两。老人风痰入腑。热不识人。及肺热痰实不利。半夏泡七次焙。硝石半两。为末。入白面捣匀。水和。丸绿豆大。每姜汤下五十丸。风痰头晕。呕逆目眩。面色青黄。脉弦者。水煮金花丸。用生半夏生南星寒水石各一两。天麻半两。雄黄二钱。小麦面三两。为末。水和成饼。水煮浮起。漉出。捣丸。
梧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汤下。极效。风痰喘逆。兀兀欲吐。眩晕欲倒。半夏一两。雄黄三钱。为末。姜汁浸蒸饼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姜汤下。已吐者。加槟榔。肺热痰嗽。
制半夏栝蒌仁各一两。为末。姜汁糊丸。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白汤下。或以栝蒌瓤煮熟丸。湿痰心痛。喘急者。半夏油炒为末。粥糊丸绿豆大。每服二十丸。姜汤下。心下悸忪。半夏麻黄等分。为末。蜜丸小豆大。每服三十丸。日三。黄胆喘满。小便自利。不可除热。半夏生姜各半斤。水七升。煮一升五合。分再服。有人气结而死。心下暖。以此少许。
入口遂活。白浊梦遗。有由肾气闭而一身精气无所管摄。遂乃妄行者。用半夏一两。洗十次。切破。同木猪苓二两。炒黄。出火毒。去猪苓。入过牡蛎一两。山药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茯苓汤下。此与下元虚惫者不同。取半夏有利性。猪苓导水。使肾气通也。盘肠产。产时子肠先出。产后不收者。以半夏末频鼻中则上。
〔论〕半夏二月生苗。得一阴之气而枯。生于阳。成于阴。故能引阳气入于阴。即此可思而归以茯苓降天之阴气。半夏发地之阳气也。)故其燥烈之气。由火而趋水。以行分水散结醒脾结。
痰。
不足多用则泻脾胃。孕妇忌之。用生姜。则无害。(洁古)古人立三禁。谓血家渴家汗家也。就由于胃不由于虚肺参术。
有似中〔修治〕圆白者为佳。不厌陈久。腊月热水泡洗。置露天。露过又泡。共七次。留久极造曲法先将半夏汤泡七次。晒干为末。随病用诸药。或煎膏。或绞汁调末为丸。如弹子大。用楮痰。
加白治甘一取
卷十\\毒草部
天南星
一名虎掌。叶形似之。其根圆白。如老人星。遂称天南星。然则入药用根。非叶也出汉中山谷及冤句。安东河北州郡近道亦有之。四月生苗。高尺余。九月叶残。取如豆大。渐长如半夏而匾。年久始圆。及寸大如鸡卵。周匝生芽。圆如指顶。(又)
气味苦温辛烈。有毒。阴中之阳。可升可降。乃肺经本药。并入足太阴经。本经主心痛。
膈金疮胃温致星又得风生口噤。
桂附。
切风痰壅西北边用天南其口自半。入雄为末。姜胆被惊。
火三十斤末。琥珀菖蒲汤日并汤泡七香附末一蚕七枚肌头面上生天南星乃贴之〔论〕南星性味极其辛燥。而主治风。岂取其同气相求。以从治风燥欤。不尽然也。
夫辛观金有阴虚阳虚之异。南星所治非阴虚而阳不能化之风。乃阳虚而阴不得化之风。海藏故以补肝风亦瘕。
风静夫风一则之为病阴虚之阴虚燥痰切禁。(士材)气味辛苦大温。而燥烈与半夏性同。而毒则过之。故亦善堕胎。二〔修治〕重一两以上者。气专力倍。得防风则不麻。得牛胆则不燥。得火炮则不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