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订通俗伤寒论-尊龙凯时平台在线地址

  【秀按】少阳以寒热胁痛耳聋为半表证。口苦咽干目眩为半里证者。以少阳经外行腠理。内行两胁。不居身之前后而居侧也。两耳寤则闻。寐则不闻。口咽目开之则见。阖之则不见。此数者。不可谓之表。亦不可谓之里。则谓之半表里而已矣。惟寒热一证。必寒已而热。热已而汗。则为少阳之寒热往来。若发热恶寒如疟状。

  一日二三发。其人不呕。仍是太阳表证。非少阳之半表证也。临证时亦要辨明。

  少阳中见证。手足乍温乍冷。烦满消渴。甚则谵语发痉。四肢厥逆。

  【秀按】少阳与厥阴为表里。若相火之邪。不从外达。势必内窜包络肝经。发现热深厥深。火旺风动之危候。

  【廉勘】陆九芝曰。论经则以太阳阳明少阳为次。论病则太少之邪。俱入阳明。窃谓太阳主皮。为躯体最外一层。少阳主腠。为躯壳上第二层。盖腠理即网膜。金匮所谓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也。故太少两阳。病在皮腠。

  证多传变。两阳合明。病归中土。故不复传。由是推之。三阳传经。亦当以太阳少阳阳明为次。其三阳寒热之分。身虽大热而仍恶寒者。太阳也。寒已而热。热已而汗。寒热往来者。少阳也。始虽恶寒。一热而不复恶寒者。阳明也。

  少阳兼证。兼胃经证。烦闷恶心。面赤便闭。身痛足冷。斑点隐隐。兼脾经证。四肢倦懈。肌肉烦疼。唇燥口渴。膈中痞满。斑欲出而不出。兼肾经证。耳大聋。齿焦枯。腰背酸痛如折。甚则精自遗。冲任脉动。兼肺经证。喉痛红肿。

  咳则胁痛。甚则咯血。兼心经证。舌红齿燥。午后壮热。神昏不语。甚则郑声作笑。兼小肠经证。舌赤神呆。语言颠倒。小便赤涩。点滴如稠。兼大肠经证。胸膈硬满而呕。腹中痛。发潮热。大便秘。或反自利。

  【秀按】手足少阳经。内部膈胁。外行腠理。均司相火。相火者。游行之火也。内则三焦之膜。布膻中。络心包络。循胁里。连肝而及于胆。历络三焦。多与各脏腑相通。其相通之道路。既与三焦相关。又于膈膜相会。如手太阴肺经脉。起于中焦。还循胃口。上膈。足太阴脾经脉。络胃。上膈。手少阴心经脉。出心系。下膈。手厥阴心包络脉。起于胸中。下膈。足阳明胃经脉。手太阳小肠经脉。手阳明太阳经脉。均下膈。足厥阴肝经脉。贯膈。故少阳一经。不特多中见证。抑且多各经兼证也。惟兼足少阴肾经证。则由相火炽盛。由肝及肾耳。

  【廉勘】兼胃经证者。是少阳转属阳明。二阳合病。胃热已盛。就欲发斑之候。兼脾经证。由于失表。腠理闭塞。相火被湿郁遏。斑不得透之候。兼肾经证。由少阳相火大炽。逼入少阴。阴伤热盛之候。兼肺经证。由相火烁肺。热咳痰嗽。胸膈气痹之候。兼心经证。必其人心虚有痰。一经相火薰蒸。痰火即蒙闭清窍。每有目睛微定。昏厥如尸之候。兼小肠经证。由相火下窜。热结小肠。小肠为火府。两火相煽。每有逆乘心包之候。

  兼大肠经证。由相火炽盛。热结在里。心上痞硬。复往来寒热而呕者。热结肠痹也。由是观之。刘草窗为伤寒传足不传手者。伪言也。

  阳明标证。始虽恶寒。二日自止。身大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目痛鼻干。不得眠。或多眠睡。

  阳明本证。在上脘病尚浅。咽干口苦。气上冲喉。胸满而喘。心中懊。在中脘病已重。大烦大渴。胃实满。手足汗。发潮热。不大便。小便不利。在下脘。由幽门直逼小肠。且与大肠相表里。病尤深重。日晡所热。谵语发狂。目睛不和。腹胀满。绕脐痛。喘冒不得卧。腹中转矢气。大便胶闭。或自利纯青水。昏不识人。甚则循衣摸床。撮空理线。

  【秀按】上脘象天。部居胸中。清气居多。犹可宣上解肌。使里邪从表而出。下脘象地。内接小肠。浊气居多。法可缓下。使里邪从下而出。而其能升清降浊者。全赖中脘为之运用。故中脘之气旺。则水谷之清气。上升于肺。以灌输百脉。水谷之浊气。下达于大小肠。从便溺而泄。法虽多端。总以健运胃气。照顾胃液。或清或下为主。俞氏细分上中下三脘现证。盖以胃虽一腑。却有浅深轻重之不同。临证者不可不详辨也。

  阳明中见证。四肢烦疼。口腻而淡。脘腹痞满。便如红酱。溺短数热。甚或小便不利。便硬发黄。黄色鲜明。

  或斑点隐隐。发而不透。神识模糊。躁扰异常。

  【秀按】阳明之邪。失表失清。以致陷入太阴。故多中见湿证。当辨湿重而热轻者。失于汗解。或汗不得法。湿气内留。或其人素多脾湿。湿与热合。最为浊热粘腻。热重而湿轻者。往往内郁成斑。斑不得透。毒不得解。尤为危险。急宜提透。不使毒邪陷入少厥二阴。如大便胶闭。潮热语者。阳明证重。太阴证轻。缓缓下之可也。《内经》所谓土郁夺之是矣。总之脾胃联膜。邪入阳明。热结燥实者固多。气结湿滞者尤多。况吾绍地居卑湿。湿热病最占多数。治法甚繁。临证者尤宜详辨。

  阳明兼证。兼肺经证。头胀心烦。脘闷嗽痰。痰色黄白相兼。喉燥渴饮。若热壮胸闷。呕恶足冷者。将发痧疹。若胸胁滞痛。咳嗽气喘者。肺多伏痰。兼心经证。嗌干舌燥。口糜气秽。欲寐而不得寐。或似寐而非寐。甚则郑声作笑。面色娇红。兼肾经证。口燥咽干。心下急痛。腹胀便闭。或自利酸臭水。兼包络证。口燥消渴。气上冲心。膈上热痛。

  神昏谵语。甚或晕厥如尸。口吐粘涎。兼肝经证。脘中大痛。呕吐酸水。或吐黄绿苦水。四肢厥逆。泄利下重。或便脓血。甚则脐间动气。震手。

  【秀按】阳明最多兼证。胃热冲肺。则咳逆痰多。冲心包络。则神昏发厥。冲心则神昏谵语。或但笑而不语。下烁肝肾。则风动发痉。阴竭阳越。其变证由于失清失下者多。故阳明每多死证。总之勘伤寒证。阳明最多下证。少阴最多补证。宜下失下。宜补失补。皆致殒人。虽然。用下尚易。用补最难。难在对证发药。刚刚恰好耳。

  【廉勘】阳明热盛。最多蒸脑一症。病即神昏发痉。前哲不讲及此者。皆忘却《内经》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其清气上注于目。其悍气上冲于头。循咽喉。上走空窍。循眼系入络脑。数句耳。

  太阴标证四肢倦怠。肌肉烦疼。或一身尽痛。四末微冷。甚则发黄。黄色晦暗。

  太阴本证。腹满而吐。食不下。时腹自痛。自利不渴。即渴亦不喜饮。胸脘痞满。嗌干口腻。热结则暴下赤黄。小便不利。若腹痛烦闷。欲吐不吐。欲泻不泻。多挟痧秽。

  【秀按】太阴以湿为主气。有阳经注入之邪。有本经自受之邪。注入之邪。多湿热证。自受之邪。多风湿寒湿秽湿等证。

  太阴中见证。腹痛痞满。呕吐不纳。大便胶秘。小溲不利。或下赤黄。或二便俱闭。发黄鲜明。

  【秀按】湿与热合。脾胃同病。其人中气虚。则太阴证多。湿遏热郁。中气实。则阳明证多。热重湿轻。故同一满闷也。脾湿满。满在脐下少腹。胃热闷。闷在心下胃口。同一腹痛也。满而时痛者属脾。满而大实痛者属胃。同一发黄也。黄色之淤晦者属脾。黄色之鲜明者属胃。同一格吐也。朝食暮吐为脾寒格。食入即吐为胃热格。脾胃之证。相反如是。岂可混称湿热。而以治脾者治胃。以治胃者治脾哉。总之胃为阳腑。宜通宜降。

  脾为阴脏。宜健宜升。胃恶燥。宜清宜润。脾恶湿。宜温宜燥。大旨如是而已。

  太阴兼证。兼心经证。神烦而悸。汗出津津。似寐非寐。或不得卧。兼肝经证。心中痛热。饥不欲食。食即呕酸吐苦。胸胁满疼。甚则霍乱吐泻。

#中医古籍 #中医典籍
发表评论
投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