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订通俗伤寒论-尊龙凯时平台在线地址

  赤属心。主三焦。深赤色坚。素禀多火也。赤而胭坚。营血之充也。微赤而鲜。气虚有火也。赤而索泽。血虚火旺也。赤为火炎之色。只虑津枯血竭。亦无虚寒之患。大抵火形人。从未有肥盛多湿者。即有痰嗽。亦燥气耳。此皆望诊之大要也。(三)辨声。声虽发于肺。实发自丹田。其轻清重浊。虽由基始。要以不异平时为吉。而声音清朗如常者。形病气不病也。始病即气壅声浊者。邪乾清道也。病未久而语声不续者。其人中气本虚也。脉之呻吟者。痛也。言迟者。风也。多言者。火之用事也。声如从室中言者。

  中气之湿也。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正气夺也。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

  神明之乱也。出言懒怯。先重后轻者。内伤元气也。出言壮厉。先轻后重者。外感客邪也。攒眉呻吟者。头痛也。噫气以手抚心者。中脘痛也。呻吟不能转身。坐而下一脚者。腰痛也。摇头以手扪腮者。齿颊痛也。吟呻不能行步者。腰脚痛也。诊时吁气者。郁结也。摇头而言者。里痛也。形羸声哑者劳瘵。咽中有肺花疮也。暴哑者。风痰伏火。

  或怒喊哀号所致也。语言蹇涩者。风痰也。诊时独言独语。不知首尾者。思虑伤神也。

  伤寒坏病。声哑唇口有疮者。狐惑也。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痰火也。此皆闻证之大要也。前清咸同间石芾南先生。于问证颇为扼要。爰为节述其说。以补俞氏之未备。病、藏于中者也。症、形于外者也。工于问者。非徒问其症。殆欲即其症见。以求其病因耳。法当先问其人之平昔。有无宿痰。有无恚怒忧思。饮食喜淡喜浓。喜燥喜润。嗜茶嗜酒。大便为燥为溏。妇人问。其有无胎产。月事先期后期。有无胀痛。再问其病。初起何因。前见何症。后变何症。恶寒恶热。孰重孰轻。有汗无汗。汗多汗少。汗起何处。汗止何处。口淡口苦。渴与不渴。思饮不思饮。饮多饮少。喜热喜凉。(喜热饮不皆属寒、尝有郁遏不通者、亦喜热饮、以热则流通故也。)思食不思食。能食不能食。食多食少。化速化迟。胸心胁腹。有无胀痛。二便通涩。大便为燥为溏。小便为清为浊。色黄色淡。(二便最为紧要、乃病之外见者。)种种详诘。就其见证。审其病因。方得轩岐治病求本之旨。此皆问诊之大要也。他如寇宗曰。未诊先问。最为有准。如看妇人病。尤必先问经期。张子和云。凡看妇病。当先问孕。若孕在疑似间。不可轻用破气行血药。彭用光曰。凡看产妇病。须问恶露多少有无。及少腹中有无结块。何西池曰。凡妇人经停四五个月。当问其乳头乳根黑否。乳房升发否。

  若系垢胎。必每月行经。须问其经行多少。及腹中果动否。此皆妇科扼要之问法也。至若景岳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人尤必问经期。恶露有无产后验。亦属问法之要略。惟赵晴初老医。谓诊病虽须详问。又当色脉合参。不可徇病患之言。为其所惑。

  【荣斋按】木章俞氏所讲和转载喻西昌等八家对于诊察伤寒的各种方法,是很符合现代“调查病史”的要求的。本节所谓“察新久”,就是采取“现下病史”和过去病史”,它不仅能给予诊断上许多佐证,而且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它还可以作为诊断的根据;这就是我们“四诊”中的“问诊”。我认为采取病史的范围,除本章所说各项外,还应该注意到:(一)起病的时间和情形──时间要愈准确愈好。可以用各种记时的方法,如某日几点几分钟或某日清晨、正午、黄昏或半夜,或起床前后,早饭前后,午饭前后……等。起病情形有骤起的(如大叶肺炎和疟疾),有渐起的(如伤寒),但也有不知不觉中而起病的(如各种慢性疾病)。(二)症状与时间的关系──各种症状的表现都有它一定时间的规律。如果忽略了它的时间性,则症状就失掉了它对诊断上的意义。

  如疟疾病患的发热,有间日一次的,也有三日一次的。每次发热时间有数十分钟的,也有几个钟点以上的。伤寒病患是继续不断的高热,而肺结核病患则是每日下午发微热。

  因此,要注意它发生的时间。(三)症状与症状之间的关系──各种症状的表现都是互相关联的,它们之间都有一定的关系。如疟疾病患应该是先发寒、再发热、后出汗,这三个疟疾的主要症状,有它们时间先后的关系,这种关系是诊断疟疾的标志。又如发热和头痛的关系,一般急性热病都是热度愈高的时候头痛愈厉害,热度降低头痛也减轻了。凭着这个关系就可以知道这个头痛是因为发热而起的,绝不是其他原因。因此,我们的问症状就应注意它们互相之间的关系,而不应把每一个症状孤立起来,否则,就会造成诊断上的错误。

  其他,如症状对生理功能的影响,症状本身的分析,各个系统详细状症的采取,可能致病的诱因等;都应该加以注意和考虑。至于询问“过去病史”,应根据现下病史的情形而变化,现下病史中那一个系统是最主要的症状,过去病史也应详细询问那个系统。所谓“新病引起旧病”如第九章伤寒夹证中的夹痰、夹血、夹疝、夹痨等,这些病史的早日获得,对诊断和将来的治疗是很有意义的。

  第六章·伤寒脉舌

  脉舌已详前论总诀之中。兹又一再叮咛。重语以申明之者。诚以切脉辨舌。为临证断病。医生行道之必要。证有疑似凭诸脉。脉有疑似凭诸舌。前论只详六经脉舌。而切胀则诊法若何。部分若何。常脉怪脉若何。辨舌则形质若何。苔色若何。真苔假苔若何。未曾一一申论。故特分切脉举要。辨舌举要两道。以作临病之指南针。然脉理精微。

  心中易了。指下难明。舌色显著。既能目睹。又可手扪。辨舌较切脉为尤易。舌色之确切。究不同脉理之微茫。但其苔之易于变化。较脉象为尤速。即假苔染苔。亦必细观而详问。故临证切脉辨舌。全凭活法推求。可意会不可言传。经验多。心思细。自能得诊宗三昧。今试晰。言其要。

  【荣斋按】四明胡安邦对诊脉辨舌方面,有一种经验的见解。其说如下:“诊断上之各种脉舌,不过树其大体,吾人既能略明此脉主何病?此舌主何病后?即当寻得其系统。如:舌苔白腻为表寒,黄为化热而渐入里,干黄为热盛于内,干黑即热极而津枯;又如舌质淡红为正色,正红为热,深红为热深,绛为热甚,紫为热极。此其一。更须辨其疑似,如:脉迟而不流利则为涩,中有歇止则为结,浮大且软为虚;又如:脉数而弦急则为紧,流利则为滑,中有歇止则为促,来如豆粒则为动,来而过极则为疾。此其二。前者能明,则逐日观其脉舌,可知病情传变之轻重;后者能明,则临诊观其脉舌,可知病情之隐微显著。至于初临诊时,指下渺茫,舌苔变幻,不能确断病状;则唯一之法,先事细询详问,听其所言,证以脉舌之象,自然能中肯綮。故内经曰:三伍合参,以决死生。又曰:能合色脉,可以万全。非谓得其片段,即能尽诊断之能事也。如病患言咳嗽,观其脉浮苔白,则为风寒;脉数苔黄,则为燥热;脉细数而舌质红,则为阴虚;脉濡滑而苔浓腻,则为痰湿。于是疏之清之,养阴温化,无不攸利。”这样的举例帮助,颇能从感性认识而进入理性认识的阶段。

  第六章·伤寒脉舌

  第一节·诊法

  切脉时。男先诊左。女先诊右。以中指先按关部。(即手掌后高骨下、动脉应指处。

#中医古籍 #中医典籍
发表评论
投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