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订通俗伤寒论-尊龙凯时平台在线地址
【荣斋按】另有一种尚不到“痹”的程度的“风湿证”,如雷少逸《时病论》所说:“风湿之病,其证头痛发热,微汗恶寒,骨节烦疼,体重微肿,小便欠利,脉来浮缓。”我认为如遇这种症状,当分析它是风胜、还是湿胜?如果属于风胜,则势必热化,治宜先用七味葱白汤(防风一钱,苏叶嫩枝钱半,生姜皮一钱,淡豆豉三钱,秦艽钱半,络石藤三钱,鲜葱白四个,嫩桑枝一两。)以通络祛风;使风湿从微汗而解。次用木防己汤加减(木防己钱半,通草一钱,生苡仁四钱,青松针三钱,桂枝七分拌滑石五钱,丝瓜络二钱,娇桑枝一两。)以利湿清热;使已从热化之湿,从小便排泄。最后,用五叶茅根汤(桑叶二钱,淡竹叶二钱,枇杷叶五钱去毛,兰叶三钱,生侧柏叶二钱,鲜茅根一两。)以清余热。如属湿胜,须要照顾病患阳气的不足,叶天士所谓“湿胜则阳微,”是一个有力的启示!药用汗利兼行以和解之;用桂枝附子汤辛甘发散为主,五苓散辛淡渗泄为辅──桂枝、附片、茯苓、苍术、甘草、泽泻、秦艽、鲜姜、红枣,仿张仲景“徐徐微汗”的治法。由于“徐”则风湿俱去,“骤”则风去而湿仍留着。此为“风湿伤寒”本病的治法。更有一种“历节痛风”,症见头痛身热,肢节拘挛而痛。《病源》、《千金》、《外台》均谓之历节风,以其痛循历四肢的关节,因之名历节风。对证疗法,根据何廉臣先生经验,分析如下。他说:“历节痛风,因于寒者,辛温发散:因于热者,辛凉轻扬,固已;但宜分辨痛状施治。如肢节挛痛、伸缩不利者,血虚液燥也;法宜滋血润燥,四物汤加首乌、木瓜、杞子、甘菊。肢节肿痛、遇阴雨更甚者,风湿入络也;法宜驱风活络,大羌活汤加小活络丹。肢节注痛、得捶摩而缓者,风湿在经也;法宜散风胜湿,灵仙除痛饮。肢节烦痛、肩背沉重者,湿热相搏也;法宜化湿泄热,当归拈痛散加减。肢节刺痛、停着不移者,瘀血阻隧也;法宜消瘀活络,趁痛散加减。肢节热痛、夜间尤剧者,阴火灼筋也;法宜滋阴降火,四物汤合加味二妙丸。肢节木痛、身体重滞者,湿痰死血也;法宜豁痰活络,半夏苓术汤加小活络丹。肢节痛、短气脉沉者,留饮也;法宜蠲饮涤痰,半夏苓术汤加指迷茯苓丸。历节久痛者,邪毒停留也;法宜以毒攻毒,麝香丸与乳香停痛丸间服。历节麻痛者,气血凝滞也;法宜通气活络,千金防己汤加五灵散。原因各异,故处方用药,亦是不同;可见病因不一,所以内经有治病必求于本之训也。”曹颖甫先生则根据经方的实验,说:“肢节疼痛,病名历节。此证起于风邪外感,汗出不畅,久久湿流关节,脉迟而滑,属寒湿。其微者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其剧者宜乌头汤。尝治一吴姓男病,予用净麻黄三钱,生白芍,生黄各三钱,炙甘草三钱,乌头二枚切片,用蜜糖一碗另煎,煎至半碗,盖悉本《金匮》法也。”
第八章·伤寒兼证
第八节·湿温伤寒
(一名湿温兼寒)。
【因】伏湿酝酿成温。新感暴寒而发。多发于首夏初秋两时。但湿温为伏邪。寒为新邪。新旧夹发。乃寒湿温三气杂合之病。与暑湿兼寒。暑湿为伏气。寒为新感者。大同小异。惟湿温兼寒。寒湿重而温化尚缓。暑湿兼寒。湿热重而寒象多轻。
【证】初起头痛身重。恶寒无汗。胸痞腰疼。四肢倦怠。肌肉烦疼。胃钝腹满。便溏溺少。舌苔白滑。甚或白腻浮涨。
【脉】右缓而滞。左弦紧。此湿温兼寒。阻滞表分上中气机。足太阳与足太阴同病也。
【治】首宜芳淡辛散。藿香正气汤加葱豉。和中解表。祛其搏束之外寒。次宜辛淡疏利。大橘皮汤加川朴(钱半)、蔻末(六分冲)、宣气利溺。化其郁伏之内湿。寒散湿去。则酝酿之温邪无所根据附。其热自清。即或有余热未清者。只须大橘皮汤去苍术、官桂。
加焦山栀、绵茵陈(各三钱)、以整肃之。足矣。余详伤寒传入太阴火化条。
【秀按】湿温兼寒。与伤寒兼湿证。大旨相同。须从湿未化热与湿已化热。及有无夹痰夹食。随证酌治。庶免贻误。
【廉勘】湿温兼寒。有发于首夏梅雨蒸时者。有发于仲秋桂花蒸时者。一则防有春温伏热。一则防有夏暑内伏。其因虽有温暑之不同。而潜伏既久、酝酿蒸变。无一不同归火化。又加以外寒搏束。往往郁之愈甚。则发之愈暴。全在初起一二日。藿、朴、葱、豉。疏中发表。使寒湿从微汗而泄。蔻、苓、滑、通。芳透淡渗。使湿热从小便而泄。汗利兼行。表里双解。自然寒散湿开。伏热外达。易于措手。继辨其湿多热少。侧重太阴。用苦辛淡温法。热多湿少。侧重阳明。用苦辛淡凉法。湿热俱多。则太阴阳明并治。当开泄清热。两法兼用。其法已详于伤寒兼湿勘语中。兹不赘。
【荣斋按】“湿温伤寒”是一个大症,俞氏所说,不够全面。秀山先生按语中提出了“须从湿未化热与湿已化热,及有无夹食、夹痰,随证酌治,庶免贻误。”这是应该的,也是必要的。《绍兴医学卫生报》发表何廉臣先生主编的《湿温时疫治疗法》,学说属性,是很符合秀山先生的要求的。节载如下,以资补充:湿温本症。当须分别湿多热多之界限。现症与治法。判分两歧。试详述如下。
湿多者。湿重于热也。其病发自太阴肺脾。多兼风寒。
【舌色】苔必白腻。或白滑而浓。或白苔带灰。兼粘腻浮滑。或白带黑点而粘腻。
或兼黑纹而粘腻。或舌苔满布。浓如积粉。板贴不松。
【脉象】模糊不清。或沉细似伏。断续不匀。
【神色】多沉困嗜睡。
【症状】必凛凛恶寒。甚而足冷。头目胀痛昏重。如裹如蒙。身痛不能屈伸。身重不能转侧。肢节肌肉疼而且烦。腿足痛而且酸。胸膈痞满。渴不引饮。或竟不渴。午后寒热。状若阴虚。小便短涩黄热。大便溏而不爽。甚或水泻。
【治法】以轻开肺气为主。肺主一身之气。肺气化则脾湿自化。即有兼邪。亦与之俱化。宜用藿朴夏苓汤。疏中解表。使风寒从皮腠而排泄。芳淡渗利。使湿邪从内肾膀胱而排泄。汗利兼行。自然湿开热透。表里双解矣。虽然。湿热自内而出。恒结于中焦而成痞满。必有痰食错杂其间。前方中痰郁加星香导痰丸。食滞加沉香百消曲。或生萝卜汁和生姜汁少许最妙。既开浊秽之郁闭。亦消痰食之停留。随症均可加入。若兼神烦而昏蒙者。此由湿热郁蒸过极。内蒙清窍。前方去蔻仁、浓朴。加细辛二三分。白芥子钱许。鲜石菖蒲根叶钱半。辛润行水。豁痰开蒙。再加水芦二三两。灯心钱许。轻清甘淡。泄热导湿。蒙闭即开。若兼大便不利者。此由湿阻气滞。或夹痰涎。前方去藿、朴、豆豉。加蔻仁拌捣栝蒌仁。苏子拌捣郁李净仁等品。此皆味辛质滑。流利气机。气机一开。大便自解。即汗亦自出矣。
热多者。热重于湿也。其病多发于阳明胃肠。虽或外兼风邪。总属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此时气分邪热郁遏灼津。尚未凝结血分。
【舌色】苔必黄腻。舌之边尖红紫欠津。或底白罩黄。混浊不清。或纯紫少白。或黄糙起刺。或苔白底绛。黄中带黑。浮滑粘腻。或白苔渐黄而灰黑。伏邪重甚者。苔亦浓而且满。板粘不松。
【脉象】数滞不调。
【面色】或如油腻。或如烟熏。
【症状】必心烦口渴。渴不引饮。甚则耳聋干呕。口秽喷人。胸腹热满。按之灼手。甚或按之作痛。
【治法】宜先用枳实栀豉合刘氏桔梗汤。再加茵陈、贯众之清芬解毒。内通外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