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订通俗伤寒论-尊龙凯时平台在线地址

  【荣斋按】关于疟疾用柴胡的标准,根据何廉臣先生看法,同意叶天士、张凤逵、张千里、王孟英诸家,认为:“正疟可用,暑湿疟不可用。”莫枚士在《研经言说》:“伤寒邪从表入,其里无根,以柴胡提之则出,夏秋之病,新凉在外,而蕴暑在中,其里有根,若以柴胡提之,则外邪虽解,而内热即升,往往有耳聋目赤,谵语神昏,汗漏体枯,延成不治者。”他从实际问题里,肯定了柴胡的可用与不可用,是比较有根据。然而日人汤本求真,却另有一说,他认为:“仲景之书用柴胡皆有胸胁苦满证,今乃施诸胸胁苦满而寒热往来者,其应如响;不仅疟疾如是,其他病亦然。无胸胁苦满症者,用之则无效。”是则柴胡之能治疟疾,在胸胁苦满而不在寒热。陆渊雷先生流行病须知里,更作了详细的分析。他说:“用柴胡之证候,在古医书曰“胸胁苦满”。此“满”字须读作“闷”,意即胸口自觉气闷也。然通常之胸闷,由于胃病,其闷之重心在当心口,此非柴胡所主,宜黄连黄芩之类;胸胁苦满之闷,重心乃在两旁肋骨之内,似胀似痛,又似窒塞,甚者,以指头沿肋骨圈下向上挖按,则坚硬而痛,若是者,为柴胡之的证。”又按:廉臣先生此条勘语。系概括本节的九个疟型而言,不是单指疫疟。

  第八章·伤寒兼证

  第五节·伤寒兼疫

  (一名时行伤寒。通称寒疫。)

  【因】春应温而反寒。夏应热而反凉。感而为病。长幼率皆相似。互相传染。其所以传染者。由寒气中或挟厉风。或挟秽湿。病虽与伤寒相类。而因则同中有异。

  【证】初起头疼身痛。憎寒壮热。无汗不渴。胸痞恶心。或气逆作呕。或肢懈腹痛。舌苔白薄。甚或淡灰薄腻。若传里后。亦有口渴便闭。耳聋神昏者。舌苔由白而黄。

  由黄而黑。

  【脉】左略紧。右弦缓。

  【治】春分后挟厉风而发。头疼形寒独甚者。苏羌达表汤。加鲜葱曰(三钱)、淡香豉(四钱)、辛温发表。秋分前挟秽湿而发。身痛肢懈独甚者。藿香正气汤加葱豉。

  辛淡芳透。均加紫金片以解毒。如有变证。可仿正伤寒传变例治之。

  【秀按】时行寒疫。俞君区别挟厉风挟秽湿两因。按时求原。对症立方。确有见地。若其人素体阳虚。外寒直中阴经。陡然吐利腹痛。肢冷筋吊者。则为时行中寒。应仿阴症伤寒例治之。以予所验。寒疫多发于四五六七四个月。若天时晴少雨多。湿令大行。每多伤寒兼湿之证。藿香正气汤。加葱豉紫金片。汗利兼行。避秽解毒。确是对病真方。若寒挟厉风。邪气独盛于表。而里无伏热者。则活人败毒散。每用三四钱。葱豉汤泡服。亦奏肤功。即圣散子治寒疫。其功亦着。

  【廉勘】春应温而反寒。夏应热而反凉。感此非时之寒为寒疫。秋应凉而反热。冬应寒而反温。感此非时之暖为温疫。此皆四时之常疫也。通称时疫。近世寒疫少。温疫多。医者尤宜注意。前哲吴坤安曰。治时疫。当分天时寒暄燥湿。病者虚实劳逸。因症制宜。不可执泥。如久旱天时多燥。温疫流行。宜清火解毒。忌用燥剂。久雨天时多湿。民多寒疫。或兼吐泻。宜燥湿散寒。忌用润剂。此治时疫之正法也。

  第八章·伤寒兼证

  第六节·风温伤寒

  (一名风温兼寒。俗称风寒包火。)

  【因】伏气温病。感冷风搏引而发。或天时温暖。感风寒郁而暴发。一为伏气。一为新感。病因不同。病势亦轻重迥异。

  【证】冷风引发伏温者。初起必头疼身热。微恶风寒。继则灼热自汗。渴不恶寒。咳嗽心烦。尺肤热甚。剧则鼻鼾多眠。语言难出。状如惊痫。手足螈。面若火熏。舌苔初则白薄。边尖红燥。继即舌赤苔黄。甚或深红无苔。风寒搏束温邪者。初起头痛怕风。恶寒无汗。继即身热咳嗽。烦渴自汗。咽痛喉肿。舌苔白燥边红。甚则白燥起刺或由白而转黄。

  【脉】右寸浮洪。左弦缓者。此新感引动伏气。仲景所谓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是也。甚则寸尺浮洪。且盛而躁。乃外风引动内热。仲景所谓伤寒七八日不解。时时恶风。舌上干燥。大渴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是也。若右浮数。

  左弦紧。乃外寒束搏内热。仲景所谓心烦口渴。背微恶寒者是也。发汗后。脉转浮洪有力。仲景所谓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是也。

  【治】冷风引发伏热。先与葱豉桔梗汤。轻清疏风以解表。继与新加白虎汤。辛凉泄热以清里。里热大盛。已见风动螈者。速与羚角钩藤汤。甘咸静镇以熄风。终与人参白虎汤。加鲜石斛、梨汁、蔗浆等。甘寒救液以善后。若风寒搏束内热。先与新加三拗汤。减轻麻黄。重加牛蒡。微散风寒以解表。继与连翘栀豉汤。加嫩桑芽鲜竹叶。轻泄温邪以清里。其间痰多者。加淡竹沥(两瓢)、生姜汁(两滴、和匀、同冲)

  。食滞者加生萝卜汁(两大瓢)、枳实汁(两小瓢、和匀、同冲)。见疹者加炒牛蒡(三钱)、活水芦笋。(一两)。喉痛者。加金果榄(一钱)、安南子(三枚)、制月石(五分)、吹加味冰硼散(冰片一分、硼砂一钱、风化硝、山豆根、青黛、胆矾、牛黄各二分、吹喉最效、如痰涎壅塞、以鹅翎蘸桐油和皂荚末少许探吐、喉已成痈者、以喉针刺患处流脓、脓净自愈)。总以整肃肺胃为要法。

  【秀按】风温四时皆有。惟春为甚。新感从口鼻而内袭三焦。伏气多匿于膜原。或内舍于营。二证属于肺胃者。照俞君按证施治。自能奏效。若邪伏膜原。初用微发其汗后。风寒之表邪虽解。而膜原之伏邪。尚欲出而不能遽出。证必寒热如疟。胸膈痞满。心中懊。呕吐不食。速用柴胡达原饮。开达膜原。使伏邪外溃。热从外透。此时辨其为燥热。则用新加白虎汤。辛凉甘寒以清泄之。

  为湿热。则用增减黄连泻心汤。苦辛淡渗以清利之。如有下证。辨其轻重缓急。酌用诸承气法引而竭之。若内舍于营。证较膜原伏邪为尤急。初用葱豉桔梗汤。辛凉发汗后。

  表邪虽解。临时热退身凉。而胸腹之热不除。继即灼热自汗。烦躁不寐。神识时清时昏。夜多谵语。脉数舌绛。甚则肢厥脉陷。急宜清透营热。使伏热转出气分。气宣卫泄。

  或从疹而解。或从狂汗而解。轻则玳瑁郁金汤。重则犀地清络饮。皆可选用。剧则紫雪品行军散。历验如神。

  【廉勘】伏温自内发。风寒从外搏。而为内热外寒之证者。予治甚多。重则麻杏石甘汤。加连翘、牛蒡、桑叶、丹皮。轻则桑菊饮加麻黄。惟麻黄用量极轻。约二分至三分为止。但取其轻扬之性。疏肺透表。效如桴鼓。奈吴鞠通。温病初起恶风寒者。主用桂枝汤解肌。岂知桂枝辛热灼营。温病忌用。洄溪批叶案云。风温证服桂枝生姜。必吐血。甚则失音。吴氏岂未之见耶。宜乎梦隐讥其诬圣误世也。鞠通又谓温病忌汗。最喜解肌。予读《伤寒论》。病患脏无他病条。发汗则愈。病常自汗出条。须发其汗则愈。

  并主桂枝汤。可见桂枝汤是风寒发汗之剂。非外寒搏内热之剂也。王大昌谓鞠通温病条辨一书。以桂枝汤为治温首方。更属可议。洵不诬焉。

#中医古籍 #中医典籍
发表评论
投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