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订通俗伤寒论-尊龙凯时平台在线地址

  犯房失精。重虚其虚。新邪乘虚而入故身热。败精留于精室。故下体沉重作痛。治宜扶元清热。化瘀导浊。仍大小便而出。凡房劳复。详明治法。已另补于第十一章伤寒复证条下。本节不复重赘。

  【荣斋按】本节(夹阴伤寒)俞氏根据王海藏阴证治例,主张初用“温经散寒”,继用“温补命阳热壮脾肾,”善后用“双补气血调和阴阳”;他认定证因是由于房事后中寒,所以处治始终以破阴回阳立法。然而早在明末清初之际,喻嘉言、徐灵胎辈,都不同意以“温热峻补”之药来治疗所谓“夹阴伤寒”(见曹炳章先生按语中),陆九芝《世补斋医书》里更肯定的说:“惟有发热不是阴证,惟有阴证必不发热。”在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俞氏的治法,它适应证为房后中寒,它现证必不发热。他所述“身热面赤”的证状,是不应当有的;如其有之,便不适宜于“温补”了。王德森《市隐庐医学杂着》说:“今人于年轻有室之人,一经发热,治之不应,必指为夹阴症,改用附、桂、参、地,大热大补之品以杀之。不知房劳或遗精之后,感受风寒,亦必由太阳经入,仍属阳邪,其热必甚;兼以躁闷烦渴,尤宜清热散邪,岂可反用热药?若果直中三阴,则断无壮热之理,必有恶寒蜷卧,厥冷喜热等症,方可用温散;然亦终无用滋补之法。”说理明白,可以作所谓“夹阴伤寒”的治疗指针。

  第九章·伤寒夹证

  第六节·夹哮伤寒

  【因】外感风寒。内发哮喘。但有夹痰饮寒哮。痰火热哮之异。寒哮较多于热哮。寒包热哮则尤多。

  【证】素有痰饮寒哮。猝受风寒大发者。一起即头痛身热。恶寒无汗。喘咳稀痰。喉中作水鸡声。

  日夜俯几而坐。不得着枕。胸膈痞满。舌苔白滑。中后满布而浓。素有痰火热哮。猝被风寒外束者。

  一起即头疼发热。畏风恶寒。喘咳浓痰。喉中有痰吼声。日夜坐不得卧。面浮睛突。胸前痞塞。舌苔黄滑。中后满布浓腻。

  【脉】左弦紧。右弦滑者。风寒夹冷哮痰喘也。左浮弦。右滑数者。风寒夹热哮痰火也。

  【治】冷哮痰喘。先用射干麻黄汤。以发表散寒为主。送下冷哮丸(麻黄、川乌、细辛、蜀椒、白矾、牙皂、半夏曲、陈胆星、杏仁、甘草各一两、紫菀、款冬花各二两、上为细末、姜汁调神曲末、打糊为丸、每遇发时、临卧生姜汤服二钱、羸者一钱。)除寒哮以定喘。俟表邪去而哮喘平。即用六君子汤。扶正气以涤饮。外用冷哮涂法以除根。(白芥子、延胡索各一两、甘遂、细辛各五钱、共为末、入麝香五分杵匀、调涂肺俞膏肓百劳等穴、涂后、麻瞀疼痛、切勿便去、候三炷香足、方去之。十日后涂一次、三次病根去矣。)热哮痰喘。先用白果定喘汤。以宣气豁痰为主。

  口噙清金丹。除热哮以平喘。若表邪去而喘未平。继用导痰汤加旋复、海石、苏子、白前。肃肺气以除痰。终用加减玉竹饮子以保肺。总之哮喘一症。寒包火为最多。遇寒即发。饮冷亦发。虽亦有感温暑而发。初治必兼辛散。开发肺气切不可纯用寒凉。使痰壅肺闭。猝致闷毙。惟见胸突背驼者。

  必为痼疾。不可救药。

  【秀按】哮症与喘不同。盖哮症多有兼喘。而喘有不兼哮者。因哮症似喘而非。呼吸有声。呀呷不已。

  良由痰火郁于内。风寒束其外。古方如浓朴麻黄汤。越婢加半夏汤。时方如白果定喘汤。五虎汤加节斋化痰丸。表散寒邪。整肃痰火。此四方最为的对。或由初感寒邪。失于表散。邪伏于里。留于肺俞。此即冷哮痰喘。若因遇冷即发。顽痰结聚者。宜用小青龙汤。送下立除冷哮散。(用胡椒四十九粒、入活癞虾蟆腹中、盐泥裹存性、分五七服、若有伏热者忌用。)如因病根深久。难以猝除。频发频止。淹缠岁月者。即当口噙钟乳丸。(滴乳石、制法、酒湿研七日、水飞七次、甘草汤煮三伏时、蘸少许捻开、光亮如鱼为度。麻黄、醋汤泡焙干、光杏仁、炙甘草各三钱、研极细匀、炼白蜜丸、弹子大、五更临卧各噙化一丸、去枕仰卧、勿开言、数日效、但必一生忌术、以石药悍、白术壅滞、犯之恐有暴绝之虞。)逐渐以缓消之。或因坐卧寒湿。遇冷则发。此属中外皆寒。苓术二陈煎加麻、杏。调下芦吸散。

  〔款冬花、川贝母、肉桂、炙甘草各三钱、鹅管石透五钱(即钟乳之最精者)、共研细匀、每服一分、若平时、但以芦管吸少许、噙化咽之。日三五次。〕外灸肺俞、膏肓、天突三穴以除根、或因酸盐过食。

  遇冷冻饮料食而发者。宜用三白饼子。(用白面粉白糖各二钱、饴糖饼化汁、捻作饼子、炉内熟、划出、加轻粉四钱捣匀、分作二三服、令病患食尽、吐出病根即愈、体虚及年幼者、分四五次服之。)搜涤淤积以涌痰。继用异功散加细辛。补助宗气以保肺。三涌三补。屡建奇功。或因积火薰蒸。遇风而发。

  用五虎汤加竹沥达痰丸。上宣肺气。下逐痰火。再避风寒。节浓味。自能痊愈。总之哮症禁用纯凉剂。

  恐风邪难解。禁用大热剂。恐痰火易升。宣气疏风。勿忘病根。轻品如杏仁、橘红、薄荷、前胡。重则如麻、桂、细辛、苏、葶。未发时以扶正气为主。《外台》茯苓饮、苓术二陈煎酌用。既发时以攻邪气为主。大概以温通肺脏。古方如小青龙、射干麻黄汤等。时方如白果定喘、苏子降气汤等。继则下摄肾真为要。古方如《金匮》肾气汤、真武合桂苓甘味汤等。时方如新加八味地黄汤、六味地黄汤加青铅。若久发中虚。又必补益中气。其辛散苦寒。豁痰破气之剂。在所不用。

  【廉勘】《内经》有喘无哮。至唐宋始哮喘并论。虽皆属呼吸困难。而病理证候不同。哮者气闭而不得出。其初多冷痰入肺窍。寒闭于上。则气之开阖不利。遂抑郁而发声。故俗称气吼病。有肺症。有胃症。有督脉症。肺症多起于风寒。遇冷则发。气急欲死。其时惟麻黄、砒石之性味猛烈。始可开其关而劫其痰。麝香之气性走窜。始能通其窍而宣其气。予治哮症。审其外内皆寒者。每用麻黄二陈汤。迅散外邪以豁痰。送下加味紫金丹。(信砒五分、研细、水飞如粉、淡豆豉晒干研末、一两五钱、麻黄去节四钱、当门子四分、共研细而极匀、真绿豆粉捣和为丸、如芥菜子大、每服十丸、少则五丸。)速通内闭以除哮。用以救人。屡多神效。审其客寒包火者。每用白果定喘汤。调下猴麝二宝散(猴枣一钱、麝香一分、共研细匀、每服二分。)用以治哮。

  屡奏殊功。

#中医古籍 #中医典籍
发表评论
投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