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方考-尊龙凯时平台在线地址

  表证未除者,寒热往来、胁痛、口苦尚在也;里证又急者,大便难而燥实也。表证未除,故用柴胡、黄芩以解表;里证燥实,故用大黄、枳实以攻里。芍药能和少阳,半夏能治呕逆,大枣、生姜,又所以调中而和荣卫也。

  卷一 伤寒门第二

  调胃承气汤

  大黄(四两,酒浸)芒硝(半升)甘草(二两)

  伤寒,阳明证俱,大便秘,谵语,脉实者,此方主之。

  阳明证俱者,不恶寒,反恶热、作渴是也。传至阳明,则热经数日矣。热久则五液干涸,故大便秘;液亡则无水以制火,故谵语。谵语者,呢喃而语,妄见妄言也。邪入于里,故脉实。大黄苦寒,可以荡实,芒硝咸寒,可以润燥;甘草甘平,可以和中。此药行,则胃中调而里气承顺,故曰调胃承气。然犹有戒焉,表证未去而早下之,则有结胸、痞气之患,此大、小陷胸汤之所以作

  卷一 伤寒门第二

  小承气汤

  大黄(四两,酒浸)浓朴(二两,炒)枳实(三枚,麸炒)

  伤寒,腹胀满,潮热,狂言而喘者,此方主之。

  邪在上焦则作满,邪在中焦则作胀,胃中实则作潮热。曰潮热者,犹潮水之潮,其来不失时也!阳乘于心则狂,热干胃口则喘。枳、朴去上焦之痞满,大黄荡胃中之实热。此其里证虽成,病未危急,痞、满、燥、实、坚犹未全俱,以是方主之,则气亦顺矣;故曰小承气。

  卷一 伤寒门第二

  大承气汤

  大黄(四两,酒浸)浓朴(半升,姜汤炒)枳实(五枚,麸炒)芒硝(三合)

  伤寒,阳邪入里,痞、满、燥、实、坚全俱者,急以此方主之。

  调胃承气汤不用枳、朴者,以其不作痞、满,用之恐伤上焦虚无氤氲之元气也。小承气汤不用芒硝者,以其实而未坚,用之恐伤下焦血分之真阴,谓不伐其根也,此则上、中、下三焦皆病,痞、满、燥、实、坚皆全,故主此方以治之。浓朴苦温以去痞,枳实苦寒以泄满,芒硝咸寒以润燥软坚,大黄苦寒以泄实去热。虽然,仲景言急下之证,亦有数条。如少阴属肾水,病则口燥舌干而渴,乃热邪内炎,肾水将绝,宜急下之,以救将绝之水。又如腹胀不大便,土胜水也,宜急下之;阳明属土,汗出热盛,急下以存津液;腹满痛者,为土实,急当下之;热病,目不明,热不已者死。此肾水将竭,不能照物,则已危矣,须急下之,此皆大承气证也。若病未危急而早下之,或虽危急而下药过之,则又有寒中之患。寒中者,急温之,宜与理中汤。

  卷一 伤寒门第二

  桃仁承气汤

  桃仁(五十枚,去皮尖)桂枝(二两,洗净,妊娠用炒)大黄(四两,酒浸)芒硝(二伤寒,外证已解,小腹急,大便黑,小便利,其人如狂者,有蓄血也,此方主之。

  无头痛、发热恶寒者,为外证已解。小腹急者,邪在下焦也;大便黑者,瘀血渍之也;小便利者,血病而气不病也。上焦主阳,下焦主阴。阳邪居上焦者,名曰重阳,重阳则狂。

  今瘀热客于下焦,下焦不行,则干上部清阳之分,而天君弗宁矣,故其证如狂。桃仁,润物也,能泽肠而滑血;大黄,行药也,能推陈而致新;芒硝,咸物也,能软坚而润燥;甘草,平剂也,能调胃而和中;桂枝,辛物也,能利血而行滞。又曰:血寒则止,血热则行。桂枝之辛热,君以桃仁、硝、黄,则入血而助下行之性矣,斯其制方之意乎!

  卷一 伤寒门第二

  小陷胸汤

  黄连(一两,去毛)半夏(泡七次,半升)栝蒌实(一枚,去皮)

  伤寒,下之早,热结胸中,按之则痛者,小结胸也,此方主之。

  三阳经表证未去而早下之,则表邪乘虚而入,故结胸。结胸者,阳邪固结于胸中,不能解散,为硬为痛也;按之则痛者,不按犹未痛也,故用小陷胸汤。黄连能泻胸中之热,半夏能散胸中之结,栝蒌能下胸中之气。然必下后方有是证,若未经下后,则不曰结胸。

  卷一 伤寒门第二

  大陷胸汤

  大黄(六两,酒浸)芒硝(一升)甘遂(一钱)

  伤寒,下之早,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结胸也,此方主之。

  三阳经表证未解,而用承气汤以攻里者,此下之早也;下之早则里虚,里虚则表邪乘之而入,三焦皆实,故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也。此其为证危急,寻常药饵不能平矣,故用大黄以荡实,硝石以软坚,甘遂以直达。噫!人称三物之峻矣,抑孰称其有起死之功乎?用人之勇去其怒,惟善将将者能之。

  卷一 伤寒门第二

  半夏泻心汤(即甘草泻心汤)

  半夏(半升,制)黄芩(炒)干姜人参(去芦)甘草(各三两)黄连(一两,去毛)

  伤寒下之早,胸满而不痛者为痞,此方主之。

  伤寒自表入里,传至三阴,三阴亦有在经表证。如太阴有桂枝加芍药汤,少阴有麻黄附子细辛汤,厥阴有当归四逆汤之类。若不治其表,而用承气汤下之,则伤中气,而阴经之邪乘之矣!以既伤之中气而邪乘之,则不能升清降浊,痞塞于中,如天地不交而成痞,故曰痞,泻心者,泻心下之邪也。姜、夏之辛,所以散痞气;芩、连之苦,所以泻痞热;以下之后,脾气必虚,人参、甘草、大枣,所以补脾之虚。

  卷一 伤寒门第二

  附子泻心汤

  附子(去皮脐,一枚)大黄(酒浸)黄连(去毛,炒)黄芩(炒,各一两)

  伤寒心下痞,汗出恶寒者,此方主之。

  心下痞,故用三黄以泻痞;恶寒,汗出,故用附子以回阳。无三黄,则不能以去痞热;无附子,恐三黄益损其阳。热有附子,寒有三黄,寒热并用,斯为有制之兵矣,张机氏谓医家之善将将者也。俗医用寒则不用热,用热则不用寒,何以异于胶柱而鼓瑟乎?

  卷一 伤寒门第二

  生姜泻心汤

  生姜四两甘草(炙)人参(去芦)黄芩(炒,各三两)半夏(半升,制)黄连(去毛)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者,此方主之。

  病在表而反下之,则逆矣。下面虚其中气,则表邪乘之而入,虚不任邪,故不利日数十行,今人谓之挟热利也。火性急速,谷虽入而未及化,故谷不化;虚阳奔迫,故令腹中雷鸣;中胃虚之圣药也。生姜、半夏、干姜,呕逆之圣药也;黄连、黄芩,痞热之圣药也。

  卷一 伤寒门第二

  十枣汤

  芫花(熬)甘遂大戟(各五分)大枣(十枚)

  伤寒表证已去,其人汗出,心下痞硬,胁痛,干呕,短气者,此邪热内蓄而有伏饮也,本方主之。

  芫花之辛能散饮,戟、遂之苦能泄水。又曰:甘遂能直达水饮所结之处。三物皆峻利,故用大枣以益土,此戎衣之后而发巨桥之意也。是方也,惟壮实者能用之,虚羸之人,未可轻与也。

  卷一 伤寒门第二

  三物白散

  桔梗贝母(各三分)巴豆(一钱,炒黑)

  伤寒寒实结胸,无热证者,此方主之。

  此证或由表解里热之时过食冷物,故令寒实结胸,然必无热证者为是。桔梗、贝母之苦,用之以下气;巴豆之辛,用之以去实。又曰:病在膈上则吐,病在膈下则利,此桔、贝主上,巴豆主下之意。服后不行者,益以温汤;行之过多者,止以凉粥。

  卷一 伤寒门第二

  大陷胸丸

  大黄(酒浸,半斤)葶苈(炒)杏仁(去皮尖)芒硝(各半升)甘遂(一钱)白蜜(二顿服之,一宿乃下。不下者,更服之。

  伤寒结胸项强,如柔痉状,此方下之则和。

#中医古籍 #中医典籍
发表评论
投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