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方考-尊龙凯时平台在线地址

  结胸项强者,胸满硬痛,能仰而不能俯也。有汗项强为柔痉。此虽有汗,其项强乃胸中满实而不能俯,非是中风痉急,故曰如柔痉。不用汤液而用丸剂,何也?汤主荡涤,前用大陷胸汤者,以其从心下至少腹皆硬痛,三焦皆实,故用汤以荡之。此惟上焦满实,用汤液恐伤中、下二焦之阴,故用丸剂以攻之。大黄、芒硝之苦寒,所以下热;葶苈、杏仁之苦甘,所以泄满;甘遂取其直达;白蜜取其润利。

  卷一 伤寒门第二

  抵当汤丸

  水蛭(三十枚,炒褐色)虻虫(去翅足,炒,三十枚)桃仁(三十枚,去皮尖)大黄(伤寒不结胸,发狂,少腹硬满,小便自利,脉沉结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而有瘀血也,此方主之。

  宜结胸而不结胸,故曰不结胸;瘀热内实,故令发狂,发狂则重于桃仁承气如狂矣。少腹硬满者,下焦实也;小便利者,血病而气不病也;病深入里,故脉沉;内有积瘀,故脉结。

  脉行肌下谓之沉,迟时一止谓之结。自经而言,则曰太阳;自腑而言,则曰膀胱。阳邪由经而入,结于膀胱,故曰随经。瘀热在里,热结而燥,是瘀血也。经曰:苦走血,咸胜血。虻虫、水蛭之咸苦,所以除蓄血;滑能利肠,苦能泻热,桃仁、大黄之苦滑,所以利血热

  卷一 伤寒门第二

  栀子豉汤

  栀子(十四枚,炒)香豉(四合)

  伤寒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心中懊者,此方主之。

  汗吐下之后,正气不足,邪气乘虚而结于胸中,故烦热懊;烦热者,烦扰而热;懊者,懊恼闷也。栀子味苦,能涌吐热邪;香豉气腐,能克制热势,所谓苦胜热,腐胜焦也。

  是方也,惟吐无形之虚烦则可,若用之以去实,则非栀子所能宣矣。宣实者,以后方瓜蒂散主之。

  卷一 伤寒门第二

  瓜蒂散

  苦瓜蒂(略炒)赤小豆(各五分)

  伤寒,胸中多痰,头痛者,此方吐之。

  胸中多痰,便是实证,与虚烦不同;痰热交淫,故令头痛。经曰:苦能涌泄。瓜蒂,苦物也,故用之在上则涌胸中实痰。陶隐君曰:燥可去湿,赤小豆之属是也。此用之为佐,亦是燥其湿痰之意。是方也,吐痰诚为快利,诸亡血虚象,则又在所禁矣!盖血亡而复用吐,则气亦去;虚象而复用吐,则损其阴。

  卷一 伤寒门第二

  文蛤散

  文蛤(为末,方寸匕)

  病在阳,反以水,热攻于内,寒更益坚,欲饮水而不当与水而与饮之,故曰反以水。热虽攻于内,因水寒不散,故欲饮而不渴,此其有停水可知矣,故用文蛤之咸以润下而破水。

  卷一 伤寒门第二

  五苓散

  茯苓猪苓白术(各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桂(半两)

  伤寒小便不利而渴者,此方主之。

  水道为热所秘,故令小便不利;小便不利,则不能运化津液,故令渴;水无当于五味,故用淡以治水。茯苓、猪苓、泽泻、白术,虽有或润或燥之殊,然其为淡则一也,故均足以利水。桂枝辛热,辛热则能化气。经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此用桂之意也。桂有化气之功,故并称曰五苓。浊阴既出下窍,则清阳自出上窍,又热随溺而泄,则渴不治可以自除。虽然,小便不利亦有因汗下之后内亡津液而致者,不可强以五苓散利之,强利之则重亡津液,益亏其阴,故曰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师又曰:太阳随经之邪,直达膀胱,小便不利,其人如狂者,此太阳之邪不传他经,自入其腑也。五苓散主之,亦是使阳邪由溺而泄耳。互考见霍乱门。

  卷一 伤寒门第二

  猪苓汤

  猪苓茯苓泽泻滑石(各三钱)阿胶(蚌粉炒,一钱)

  伤寒少阴下利而主此方者,分其小便而下利自止也。伤寒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而主此方者,导其阳邪由溺而泄,则津液运化,而渴自愈也。又曰:猪苓质枯,轻清之象也,能渗上焦之湿;茯苓味甘,中宫之性也,能渗中焦之湿,泽泻味咸,润下之性也,能渗下焦之湿;滑以存津液于决渎尔。

  卷一 伤寒门第二

  茵陈蒿汤

  茵陈蒿(半两)栀子(四枚,炒)大黄(三钱,酒浸)

  伤寒,头汗出,渴饮水浆,小便不利者,身必发黄,此方主之。

  头汗出者,只是头有汗,跻颈而还皆无汗也。内有实热,故渴饮水浆,升降不交,故小便不利;湿热郁于中而不得越,故必发黄。经曰:大热之气,寒以取之,故用茵陈;苦入心而寒胜热,故用栀子;推除邪热,必假将军,故用大黄。又曰:茵陈、栀子能导湿热由小便而出,故用之。

  卷一 伤寒门第二

  甘桔汤

  桔梗(一两)甘草(二两)

  少阴病,咽痛者,此方主之。

  口燥舌干而渴,脉来沉者,少阴病也。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病故咽痛。甘草缓邪热而兼发散,桔梗下膈热而治咽喉。

  卷一 伤寒门第二

  小建中汤

  桂甘草生姜(各三两)芍药(六两,炒)胶饴(一升)大枣(十二枚)

  伤寒,腹中急痛者,此方主之。

  腹中急痛,则阴阳乖于中,而脾气不建矣,故立建中汤。桂肉与桂枝不同,枝则味薄,故用之以解肌;肉则味浓,故用之以建里。芍药之酸,收阴气而健脾;生姜之辛,散寒邪而辅正。经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故用甘草、大枣、胶饴以缓急痛。又曰:呕家不可用建中,为其甘也。则夫腹痛而兼呕者,又非建中所宜矣。

  卷一 伤寒门第二

  黄建中汤

  黄桂(各一钱半)白芍药(三钱)甘草(一钱)

  伤寒汗后身痛,脉迟弱者,此方主之。

  汗后身痛者,此由汗多耗损阴气,不能荣养筋骨,故令身痛。阳虚,故令脉迟;汗后,故令脉弱。黄、甘草之甘,补中气也,然桂中有辛,同用之足以益卫气而实表;芍药之酸,收阴气也,桂中有热,同用之足以利荣血而补虚,此方以建中名者,创建中气,使其生育荣卫,通行津液,则表不虚而身痛自愈矣。

  卷一 伤寒门第二

  黄芩汤

  黄芩(三两,炒)甘草(二两)芍药(二两,炒)大枣(十二枚)

  太阳与少阳合病,必自下利者,此方主之。

  太阳与少阳合病者,有太阳证头痛、身热、脊强,而又有少阳证耳聋、胁痛、寒热往来、呕而口苦也。必自下利者,表实里虚,邪热渐攻于里故也。若太阳与阳明合病自下利,为在表,当与葛根汤发汗;阳明、少阳合病自下利,为在里,可与承气汤下之;此太阳、少阳合病自下利,为在半表半里,非汗下所宜,故与黄芩汤。师曰:虚而不实者,苦以坚之,酸以收之;故用黄芩、芍药以坚敛肠胃;弱而不实者,甘以补之,故用甘草、大枣以补益肠胃。

  其

  卷一 伤寒门第二

  黄连汤

  黄连(去毛,炒)干姜(炒)桂枝(炒)甘草(各三两)人参(二两)半夏(半升)大伤寒胸中有热而欲呕,胃中有寒而作痛者,与此汤以升降阴阳。

  黄连之苦,以泄上热而降阳;姜、桂、半夏之辛,以散中寒而升阴;人参、甘草、大枣之甘,可缓中急而益胃。是方也;以黄连之寒,佐以姜、桂之辛,则寒者不滞;以姜、桂之热,君以黄连之苦,则热者不燥。寒热之相用,犹奇正之相倚耳。况夫人参、甘草之益胃,又所以宰中而建招摇矣乎!

  卷一 伤寒门第二

  炙甘草汤

  甘草(四两,炙)桂枝(炒)生姜(各三两)生地黄(一斤)人参阿胶(各二两)麦伤寒脉结代,心动悸者,此方主之。

#中医古籍 #中医典籍
发表评论
投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