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镜录-尊龙凯时平台在线地址

  答。古释四句料简。一是大而非种。即虚空。周遍。故是大。非生。故非种。二是种非大。即五根等。能生。故名种。不遍。故非大。三亦种亦大。即地水等。体宽广。故名大。与所造色为依。故名种。四非大非种。即趣寂声闻。

  问。六根分见闻觉知。都具几量。

  答。准瑜伽有三量。一证量。二比量。三至教量。论云。三量建立六根。依证量中眼根心心数法名见。依余耳等五根心心数法名知。依比量心心数法名觉。依至教量心心数法名闻。又云。若见若知言说。是依现量。若觉言说。是依比量。若闻言说。依至教量。释云。证量者。即境现在前。分明证了名证量。眼心心数名见。耳等五根心心数法。于证量中了自境时。总名知。意根心心数法。于比量中了别境界名觉。如隔墙见角。比知是牛。比度推求。唯在意根。依至教量心心数法名闻。即至圣之言教。名为至教量。亦云圣言教量。西土简法。须具此三量。

  问。四大。六根中以何为主。

  答。以心为主。四大等无自体故。互无力用。因心而有。故称为主。遗教经云。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此明托胎之始。心在诸根之初。名之为主。然虽一期为主。亦不定故。台教明。其心不能控制诸根。心为受总门。若身病时。心亦随病。宁得是主耶。或时更互论主。如地具四微则钝。为水所制。水有三微。为火所制。火但二微。为风所制。风有一微。为心所制。心无有微。故得为主。复为四大所恼。主义不成。故无正主。又若四大各守其性者。地守坚性不应动。水守湿性不应波。火守热性不应焰。风守动性不应持。失本性故。则是不实。不实故空。请观音经云。地无坚性。水性不住。火从缘生。风性无碍。一一皆入如实之际。又心亦不定。善恶互夺强熟业牵。识论云。心意识。一法异名。对数名心。能生名意。分别名识。又前起为心。次起为意。后了为识。或此世心虽行善。先世恶业熟。既与时合。即受恶报。故为熟业所牵。或一生心虽行恶。临终时善心猛盛。即随善上升。故为强业所牵。以知世间无一法定有自体。但随缘转。念念不可得故。不可定执一门。而生取舍。既一一法无体用。不自在。念念不可得。则悉入如实之际。于实际中。名义俱息。如四眼入佛眼。十智入实智。皆失名字。如物投蜜。似川会海。一一异味。无不甘碱。如万法归宗镜之中。同遵一道。

  问。随境各立六识之名。此依五色根未自在说。于自在位。如何分别。

  答。若自在位中。则诸根互用。如法华明。鼻根即能见色。观心等。论云。若得自在。诸根互用。一根发识。缘一切境。但可随根。无相滥失。乃至佛地经说。成所作智。决择有情心行差别。起三业化。作四记等。若不遍缘。无此能故。释云。三业化。合有十种。佛地经说。身化有三。一现神通化。二现受生化。三现业果化。语化亦有三。一庆慰语化。二方便语化。三辩物语化。意化有四。一决择意化。二造作意化。三发起意化。四领受意化。领受化中四记者。一谓一向记。二分别记。三反问记。四默置记。已上六识之相。总成三业之门。未转依中。随流徇境。发杂染之种。结生死之根。唯起盖缠。但萦苦集。背清净之觉性。合界处之妄尘。立三有之垣墙。作四流之波浪。至转依位。冥真返流。随智慧行。成无漏善。道谛所摄。正理相应。现妙观察心。决四生之疑网。为成所作智。起三轮之化原。若也究之于心。尘劳为菩提之妙用。失之于旨。常乐作生灭之苦轮。故知染净非他。得丧在我。似手反覆。如人醉醒。何者。反亦是手。覆亦是手。要且反时非覆时。覆时非反时。然俱不离手。醉亦是人。醒亦是人。要且醉时非醒时。醒时非醉时。然不离醉有醒。亦不即醉是醒。如迷亦是心。悟亦是心。要且迷时非悟时。悟时非迷时。然迷悟非别。即时节有异。唯在般若。转变临时。一体匪移。千差自别。迷之枉遭沉没。念念成凡。悟之本自圆明。心心证圣。

  问。一切诸法。皆藉缘生。八识之中。各具几缘成立。

  答。眼具九缘。一空缘。谓空疏无物障碍于前境故。谓无障碍。引发生起能缘识故。又离中知故。二明缘。明谓光明。离暗相故。分明显了。开辟引导能缘识故。三。根缘。谓自眼根为所依故。四境缘。与能缘识为所缘故。牵生引发能缘识故。五作意缘。发作心意。能生起故。于心种位。警令生现。于现行位。引心至境。六根本缘。谓第八识。与其眼等识。而为根株作元本故。与前七识为所依故。七染净缘。谓第七识。与前六皆为染净所依故。八分别缘。谓第六识。分明了别于前境故。九种子缘。谓眼识种子。能生现故。亦名亲办自果缘。亲实建办自识现行。名为自果。若耳识缘径直之声。唯具前八缘。除前明缘。设于暗中。亦能闻故。若鼻舌身。三识缘香味触时。唯具七缘。除前空明二缘。此三是合中知故。不假空缘。若第六意识缘一切境时。唯具五缘。一根本。二根缘。三作意。四种子。五境缘。除空。明。分别。染净四缘。又第六意识。四种中。若定梦独散。此三即具五缘。若明了意。随前五识。或七八九等。具缘多少故。若第七识有漏位中。缘第八见分为我之时。唯具三缘。一根本缘。即第八识。二作意。三种子。若第八识缘种子根身器世间时。唯具四缘。一境缘。即前三境。二根缘。即第七识。三种子。四作意。若加等无间缘。于前八识上。更各添一缘。眼即具十缘等。

  问。八识于三界中总具不。

  答。不具。古释云。八识于三界九地其有无者。欲界一地。具有八种识。色界初禅一地。只有六识。无鼻舌二识。从二禅已上。乃至无色界已来。唯有后三识。无前五识。欲界人天鬼畜四趣。皆具八识。就地狱趣中。无间狱无前五识。唯有后三识。或兼无第六。已居极重闷位故。

  问。如何是诸识遍计有无。

  答。古德云。五八识无执。以因缘变故。唯现量。夫为执者。必须强思计度等。有执也。唯第六第七有遍计分别故。即六七二识有执也。又四句。一。遍而非计。即第六独头意识。遍缘一切。不计执故。二计而非遍。即第七识。唯缘赖耶起计度故。三亦遍亦计。第六识因中。有周遍计度。四非计非遍。即五识唯缘。五尘。无计度故。前五识任运证境。不带名言。唯现量故。第八亦然。

宗镜录卷第五十六

  夫三能变中。已论八识。今依经论。更有多门。舒则无边。卷唯一道。经中又明。有九种识。以兼识性故。或以第八染净别开。故言九识。非是依他体有九。亦非体类别有九识。九识者。以第八染净。别开为二。以有漏为染。无漏为净。前七识不分染净。以俱是转识摄故。第八既非转识。独开为二。谓染。与净。合前七种。故成九识。

  问。以何经论。证有九识。

#佛藏 #四库全书
发表评论
投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