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镜录-尊龙凯时平台在线地址
答。在心称佛性。在境称法性。从缘虽别。能所似分。约性本同。一体无异。如瓶贮醍醐。随诸器而不等。犹水分江海。逐流处而得名。一味真心。亦复如是。凡圣境智。一际无差。所以法王经云。一切众生。一心佛性平等。等诸法故。只为真心不守自性。随缘转动。于转动处。立其异名。古德云。譬如珠。向月出水。向日出火。一珠未曾异。而得水火之名。以珠体是一。能应二缘。且如月为水缘时。月中未曾无火性。日为火缘时。日中未曾无水性。何以故。二性相冥故。但缘水火。事有优劣。故使二性。冥伏不现。各从自体。得水火名。非全无性。真如一心。亦复如是。在有情中名佛性。在无情中名法性。一如未曾异。而得法佛之名。以真如体一能应二缘。且如有情正为佛缘时。有情未曾无法性。无情正为法缘时。无情未曾无佛性。何以故。二性相冥故。但犹色心。事有优劣故。二性冥伏不现。各从自体。得法佛名。非全无性。清凉记云。法性即佛性者。故经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若以心性为佛性者。无法非心性。则不隔内外。而体非内外。内外属相。性不同相。何有内外。然迷一性。而变成外。外既唯心。何有非佛。所变无实。故说墙壁。言无佛性。以性说相。无非性矣。如烟因火。烟即是火。而烟郁火。依性起相。相翳于性。而相即性。如水成波。波即是水。境因心变。境不异心。心若有性。境宁非有。况心与。境皆即真性。真性不二心境岂乖。若以性从相。不妨内外。若以外境而例于心。令有觉知。修行作佛。即是邪见外道之法。故须常照。不即不离。不一不异。无所惑矣。故知佛性。非内非外。随物迷悟。强说升沉。又今为遮妄执一切无情有佛性义。就计此义。自有浅深。一谓精神化为土木金石。枭獍负块。以成于子。情变非情。非情变情。斯为邪见。不异外道众生。计生草木有命。故不可也。若说无情同一性故。则稍近宗。亦须得意。彼本立意。约于真如自体遍故。真实之性无有二故。涅槃经说。第一义空。为佛性故。一切法中有安乐性。摄境从心。无非心故。色性智性。体无二故。如是等文。诸经具有。今谓此释。太即太过。失情无情。坏于性相。若以涅槃第一义空。该通心境。涅槃可以简于瓦砾。言无性耶。今直显正义。谓性与相。非一非异。情与非情。亦非一异。故应释言。以性从缘。则情与非情异。一如涅槃简去墙壁瓦砾等故。二无觉不觉者。真性之中。无心境故。三无非觉悟。以无情性。融觉性故。
故起信论。问云。若诸佛法身离于色相者。云何能现种种色相。
答曰。即此法身。是色体故。能现于色。所谓从本已来。色心不二。以色性即智故。色体无形。说名智身。以智性即色故。说名法身。遍一切处。今取二性。相即互融之义说耳。百门义海云。谓觉尘及一切法。从缘无性。名为佛性。经云。三世佛种。以无性为性。一切处随了无性。即为佛性。不以有情故有。不以无情故无。今独言有情者。遍世劝人为器。常于一毛一毫之处。明见一切理事。无非如来性。是开如来性起功德。名为佛性。是知六道四生。山河大地。情与非情。皆同一性。如世尊最后垂示。应尽还原品三告之。又经云。尔时世尊。如是逆顺入。诸禅已。普告大众。我以甚深般若。遍观三界一切六道。诸山大海。大地含生。如是三界。根本性离。毕竟寂灭。同虚空相。无名无识。永断诸有。本来平等。无高下想。无见无闻。无觉无知。不可系缚。不可解脱。无众生。无寿命。不生不起。不尽不灭。非世间。非非世间。涅槃生死。皆不可得。二际平等。等诸法故。闲居静住。无所施为。究竟安置。必不可得。从无住法。法性施为。断一切相。一无所有。法相如是。其知是者。名出世人。是事不知。名生死始。汝等大众。应断无明。灭生死始。又复告大众。我以摩诃般若。遍观三界有情无情。一切人法。悉皆究竟。无系缚者。无解脱者。无主无依。不可摄持。不出三界。不入诸有。本来清净。无垢。无烦恼。与虚空等。不平等。非不平等。尽诸动念。思想心息。如是法相。名大涅槃。真见此法。名为解脱。凡夫不知。名曰无明。作是语已。复入超禅。从初禅出。乃至入灭尽定。从灭尽定出。乃至入初禅。如是逆顺。入超禅已。复告大众。我以佛眼。遍观三界一切诸法。无明本际。性本解脱。于十方求了不能得。根本无故。所因枝叶。皆悉解脱。无明解脱故。乃至老死皆得解脱。以是因缘。我今安住。常灭寂光。名大涅槃。如上真实慈父。广大悲心。不可思议三告之文。或有偶斯教者。可以折骨为笔。剥皮为纸。刺血为墨。而书写之。不可顷刻暂忘。刹那失照。且如第一文云。遍观三界一切六道。诸山大海。大地含生。如是三界。根本性离。毕竟寂灭。第二文云。遍观三界有情无情。一切人法。悉皆究竟。第三文云。遍观三界一切诸法。无明本性。性本解脱。是以遍法界内。尽十方中。若有情。若无情。若有性。若无性。山河大地。草芥人畜。不在三界。不出三界。不随生死。不住涅槃。皆同真如一心妙性。如是信解。顿入一乘。更无秘文。能出斯旨。离此有说。皆是权施。诱引提携。咸归宗镜。
问。既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云何涅槃经云。或有佛性阐提人有。善根人无等。
答。一切众生。实有佛性。经约善恶无记理果等。互说有无。荐福疏云。今准经明佛性。略有五种。谓善不善无记。及理果等。今言一阐提有。善根人无者。此是不善佛性也。然善根人。有其二种。一是离欲善根人。离欲断一切不善故。二是五住已上。五住已上。无不善性故。此之二人。俱无不善性也。善根人有。阐提人无者。此是善佛性也。阐提断一切善。故云无也。二人俱有者。理及无记也。二人俱无者。俱无果性故。涅槃经云。如来佛性。则有二种。一有。二无。有者。所谓三十二相。乃至无量三昧。是名为有。无者。所谓如来过未诸善不善无记业因果报烦恼。五阴十二因缘。是名为无。乃至阐提佛性亦尔。是则上从于佛。下至阐提。皆有有无二性。非全无性。是知但约三性及果。而论有无。若言理性。尚无凡圣。岂说有无。则约理无不具者。所以生法师云。夫禀质二仪。皆是涅槃正因。阐提含生之类。何得独无佛性。盖是此经度未尽耳。故生法师。忍死十年。以证斯旨。及涅槃后分到后。果有斯文。遂踞师子座。因而坐蜕。
问。如上决定说一切众生有佛性者。众生既具。云何不免沉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