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镜录-尊龙凯时平台在线地址
答。古释。习气自体。总有三义。习气者。与种子名异体同。习气。即约熏习时而论。种子。即对现行立号。都有三义。一种子名习气。气者气分。习谓熏习。由彼现行熏习。得此气分故。二现行亦名习气。谓都由种子能生现行。是种子家之气分。三习气名习气。如裹香纸。而有气分。唯识论云。而熏本识起自功能。即此功能说为习气。功能者。是习气义。体。即种子。略有三种习气。一名言习气。二我执习气。三有支习气。一名言习气。谓有为法各别亲种。名言有二。一表义名言。即能诠义音声差别。二显境名言。即能了境心心所法。随二名言。所熏成种。作有为法。各别因缘。二我执习气。谓虚妄执我我所种。我执有二一。俱生我执。即修所断我我所执。二分别我执。即见所断我我所执。随二我执。所熏成种。今有情等。自他差别。三有支习气。谓招三界异熟业种。有支有二。一有漏善。即是能招可爱果业。二诸不善。即是能招非爱果业。随二有支。所熏成种。令异熟果。善恶趣别。应知我执有支习气。于差别果。是增上缘。前云生死因业习气者。应知即是有支习气。二取习气。应知即是我执名言二种习气。取我我所。及取名言。而熏成故。皆说名取。释云。表义名言者。唯第六识。能缘其名。能发其名。余皆不缘。亦不能发。即唯诠义音声之差别。简非诠表声。彼非名言故。名唯无记。然名是声上屈曲差别。唯无记性。不能熏成色心等种。然因名故。心随其名。变似五蕴三性法等。而熏成等种。因名起种。号名言种。一切熏种。皆由心心所。心心所种。有因外缘。有不依外者。不依外者。名显境名言。若依外者。名表义名言。分二别。然名自体。不能熏种。显境名言者。即能了境心心所法。即是一切七识见分等心。非相分心。不能显境故。是以分段生死。从正使有。即是凡夫。若变易生死。从习气生。即是二乘。虽断正使。不断习气。于中有二。一烦恼习气。二业习气。一烦恼习气者。如难陀有欲习。往昔数生。身为国王。习近五欲故。舍利弗有嗔习。往昔数生。曾受蝎身。毕陵伽婆蹉有慢习。往昔数生。身是大婆罗门。博学多才。我慢轻物。乃至槃特比丘。有痴余习等。二业习气者。如牛齝比丘。往昔是牛身。林间奔走。触着遗弃故破袈裟。以是因缘。虽获道果。以业习故。使之然也。又如迦叶闻琴起舞。阿难常好歌吟。俱以往昔曾为乐人。以业习之余故。若烦恼余习。是变易缘。有业余习。是变易因。感变易生死。即是果报。此二乘人。未得如来一心三点涅槃。于无学位。虽见修惑尽。所有无知。皆是无明之余习。亦名无明住地。亦名所知之障。亦名尘沙无知。又菩萨约化门有十种习气。华严经离世间品云。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习气。何等为十。所谓菩提心习气。善根习气。教化众生习气。见佛习气。于清净世界受生习气。行习气。愿习气。波罗蜜习气。思惟平等法习气。种种境界差别习气。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永离一切烦恼习气。得如来大智习气。非习气智。故知染净二业。升沉两门。皆从熏习而生。不是无因而得。应须勤修白业。净法时熏。念念功夫。自成妙果。所以一一众生八识藏中。各具十法界种子。本自具足。非从新生。虽常内熏。须假外缘熏发。若闻十恶。熏发三涂种子。若闻戒善。熏发人天种子。若闻谛缘。熏发二乘种子。若闻六度。熏发菩萨种子。若闻一乘。熏发诸佛种子。各随习熟浓厚处先发。如今多习三涂种子。人天尚少。岂况佛乘。然地狱界现行时。佛种子亦不没。只是转更赊远。如今既在人天。直须努力。常亲知识。乐听一乘。内外资熏。一生取办。故佛诫罗睺罗颂云。十方无量诸众生。念念已证善逝果。彼既丈夫我亦尔。何得自轻而退屈。
问。生死涅槃。苦乐报应。以何为因。
答。如来藏为因。
问。如来藏是无漏常住。非刹那生灭之法。云何与生灭为因。
答。一切异生。因觉故迷。迷无自体。楞伽经云。佛言。大慧。七识不流转。不受苦乐。非涅槃因。大慧。如来藏者。受苦乐与因俱。若生若灭。古释云。七识念念生灭。不能往来六道。故名不流转。以念念灭故。不知苦乐。不与涅槃为因。又七识从缘。本无自性。尚不能为生死苦乐之本。岂复与涅槃作因。明如来藏。常令诸识知苦乐。七识若无如来藏。自体念念灭。不知苦乐。依如来藏。故知苦乐。名如来藏受苦乐。如来藏体。不受苦乐也。言与因俱者。如来藏与七识。生死苦乐因俱。念念生灭也。又云。七识念念生灭无常。当起即谢。如何流转。自体无成。故不受苦乐。既非染依。亦非无漏涅槃依矣。其如来藏。真常普遍。而在六道。迷此能令随缘成事。受苦乐果。与七识俱。名与因俱。不守自性而成故。七识依此而得生灭。云若生若灭。此明如来藏即是真如随缘。故受苦乐等。又释云。以本害末令末空故。无可流转。唯如来藏受苦乐者。末害本故。不守自性。清净之体。随缘成有。若相顺。则如水乳之和。常恒共器。若相背。则如父母之仇。不与同天。又存上有不存之义。泯上有不泯之义。若唯泯无不泯。则色空俱亡。无可。相即。以不泯故。虽相即而色空。历然。若唯存无。不存。则色空各有定性。不得。相即。由有不存故。虽历然而得相即。如起信真如生灭二门无碍。唯是一心者。结归起信。依一心法立二种门。故须具足二义。方名具分唯识。
问。唯识第九亦说其所转依有其二种。一持种依。谓第八识。二迷悟依。谓即真如。何以说言。然依生灭八识。唯有心境依持。
答。彼虽说迷悟依。非即心境持种。以真如不变。不随于心变万境故。但是所迷耳。后还净时。非是摄相即真如故。但是所悟耳。今乃心境依持。即是真妄。非有二体。故说一心。约义不同。分成两义。说二门别。故论云。然此二门。皆。各总摄一切法。以此二门不相离故。所以楞严经云。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如今世人。只信有生灭。不信有如来藏。不知生死有名无体。如来藏有名有体。只可从实。不可凭虚。凭虚则妄执所宜。从实则佛。所印可。
问。夫论心含教法。如何是一心四谛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