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镜录-尊龙凯时平台在线地址

  答。大涅槃经云。正因佛性。众生心是也。又云佛性者。不名一法。不名十法。不名百法。不名千法。不名万法。未得菩提时。一切善恶无记。皆名佛性。故知未得菩提时。一切诸法。尚非名数。岂况悟了。更说二三。然虽开合。一性无差。约本末因果。而分多种。佛性论云。佛性有三种。所谓三因。三种佛性。三因者。一应得因。二加行因。三圆满因。此三因。前一因则以无为如理为体。后二因则以有为愿行为体。三种佛性者。应得因中。具有三性。一住自性性。二引出性。三至得果性。此三性复成三藏。一所摄藏。二隐覆藏。三能摄藏。一所摄为藏者。佛说约住自性如如。一切众生是如来藏。言如者。有二义。一如如智。二如如境。并不倒故名如如。言来者。约从自性来。来至至得。是名如来。故如来性。虽因名应得。果名至得。其体不二。但由清浊有异。在因时为违二空。故起无明。而为烦恼所杂。故名染浊。虽未即显。必当可现。故名应得。若至果时。与二空合。无复惑累。烦恼不染。说名清净。果已显现。故名至得。所言藏者。一切众生。悉在如来智内。故名为藏。以如如智。称如如境故。一切众生。决定无有出如如境者。并为如来之所摄持。故名所藏。众生。为如来藏。二隐覆为藏者。如来自隐不现。故名为藏。言如来者。有二义。一者现如不颠倒义。由妄想故。名为颠倒。不妄想故。名之为如。二者现常住义。此如性。从住自性性。来至至得。如体不变异故。是常住义。如来性住道前时。为烦恼隐覆。众生不见。故名为藏。三能摄为藏者。谓果地一切过恒沙数功德。住如来应得性时。摄之已尽。若至果时。方言得性者。此性便是无常。何以故。非如今得。故知本有。是故言常。虽说三因佛性。但是一性。何以故。正因是本有。以众生不觉。故为客尘所蔽。如金在矿。金体不现。要假其功。方成金用。此正因佛性。亦复如是。在缠不现。处烦恼矿中。须先假了因智慧。知有开发。次藉缘因。方便助显。方成大用。缘用虽分。体恒一味。不动众生性。而成佛性矣。以住自性之理。在凡而即真。以引出性之事。成果而不虚。以应得之文。处染而何失。以至得之道。证圣而无疑。又因自性有。故能引出。应得至果。克证非虚。如大涅槃经云。一阐提等。定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善男子。譬如有人。家有乳酪。有人问言。汝有酥耶。答言。我有。酪实非酥。以巧方便。定当得故。故言有酥。众生亦尔。悉皆有心。凡有心者。定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义故。我常宣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又经论通明四种佛性。初因性。即染净缘起。二因因性。即内熏发心。三果性。即始觉已圆。四果果性。即本觉已显。又初随缘隐显。二征起净用。三染尽净圆。四还原显实。又初自性住性。即正因。二是引出佛性。即了因。三四皆是至得果性。即缘因。又初二因中理智。后二果中理智。因果虽异。智不殊理。契同无二。唯一心转。绝相离言。无不包融。故名佛性。又涅槃疏云。涅槃正性有五。一正性。非因非因因。非果非果果。二因性。十二因缘。三因因性。十二因缘所生智慧。四果性。三藐三菩提。五果果性。大般涅槃。虽复分别。只是一法。又古释有三种性。一理性。谓真如。二行性。谓无漏种子。三隐密性。即尘劳之畴。三性隐显虽分。一体凡圣共有。又约常住随缘。而分二种佛性。一常住义。经云。其药本味。停留山中。如常不轻菩萨。敬四众等。以此佛性。混烦恼而不污。显菩提。而不净。以常住不变故。所以菩萨。不敢轻一小众生。以佛性不坏故。二随缘义。经云。随其流处。成种种味。如常惨菩萨。愍四众等。以真心不守自性。举体随缘。而作人法。经云。法身流转五道。号曰众生。以众生随缘失性。不觉不知。所以菩萨。常生悲惨。又众生佛性。皆有二义。一是所依佛性。如上二义。一是常住。二是随缘。二能依杂染。一缘成似有义。二无性即空义。由染法有即空义故。所依佛性。常净不变也。由染法有似有义故。所依佛性。随缘成染也。故知以众生无性即空故。在凡不凡。以法身随缘故。处圣非圣。又以众生缘成似有故。圣不是凡。以法身常住不变故。凡不是圣。则真俗一际。染净恒分。凡圣两途。生佛无异。如是镕融。方明一心佛性。

  古德问。一切众生。佛性常住。为现为当。

  答。三世皆常。

  问。若现常者。众生即佛耶。

  答。如胎中子。岂不同父姓。若问父姓宁责耆少。又佛性非当现者。只见此理。不可推当。修道乃得。不可言现。只见此理。则约理无差。修道乃得。则随事不滥。又涅槃经明六盲摸象。各说异端。虽说不谛。亦不离象。如各执五阴空大等六法为佛性。虽说不着。亦不离六法。如头足之中。既无有象。不可即也。头足之外。亦无别象。不可离也。非即非离。非内非外。而得言象。众生佛性。亦复如是。非即六法。非离六法。非内非外。故名中道。名为佛性。若取六法为佛性者。乃是众盲之佛性。若离六法为佛性者。如指虚空为佛性。如诸婆罗门所谤。为仙预所害。取不即不离中道为佛性者。如大王智臣。所见佛性。十地经云。众生身中。有金刚佛性。犹如日轮。佛者是觉。人有灵知之觉。今第一义空。与之为性。故名佛性。非情无觉。但持自体。得称为法。今真性与之为性。故名法性。故云假说能所。而实无差。云何无差。同一性故。外典亦云。天地万物。同禀阴阳之元气也。

  问。夫言佛性。境智俱收。故云菩提菩提断。俱名为菩提。说智及智处。俱名为般若。云何教中云。在有情数中称佛性。在无情数中称法性。

#佛藏 #四库全书
发表评论
投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