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证治裁-尊龙凯时平台在线地址

  孙中年,肾阳虚,腰痛溶溶如坐水中,形色苍,不胜刚燥,用温养少阴,兼理奇脉。杞子、补骨脂、核桃肉、当归、牛膝(酒蒸)、续断、杜仲(炒)、沙苑子(炒)、酒浸服,效。

  耿腹痛旧恙,行走劳倦辄发,今由少腹痛引腰,卧则少缓,脉来虚软,少神,乃冲督经病。用小茴香、沙苑子、补骨脂、降香末、杜仲(姜汁炒)、核桃肉、鹿角霜,三服痛除。

  巢氏中年经断,两尺芤弱,下元先亏,腰膝酸痛,宜温补下焦,必月事来乃望体安。杞子、熟地(俱炒)、牛膝(酒蒸)、当归、沙苑子、菟丝饼、茯苓、核桃肉,十数服而如常。

  魏氏秋间崩漏数次,胫膝宵热,曾用摄补而安。今经止数月,腰痛由季胁控引少腹,辄疑瘀动将崩。诊脉左寸动,胎也,非瘀也。痛引季胁,必带脉虚为病,按冲任二脉循腹胁,夹脐旁,皆络于带,而带脉之病,实太阴所主,故《素问》言邪客太阴之络,令人腰痛引小腹控,不可以养息。而王叔和谓带脉为病,左右绕脐,腰脊痛也。宜治带脉以固胎元。如所服参、、地、术呆补,不能入奇经,安望有效。沙苑子、杞子、小茴香、归须、续断、杜仲、桑寄生、补骨脂、糯稻根须,数服痛止,又用膏方而胎固。

  吉氏有年,久嗽痰红,头眩脘闷,咳则腰痛若折,少腹筋掣痛注,右腿艰于起坐,卧必偏左,脉左沉弦,右沉弱,症属肝肾亏损。但先从气分调补,勿用血药滞腻。沙苑子、橘核、当归(俱酒炒)、杜仲(盐水拌)、茯苓、砂仁壳、川贝母、蒌霜、甜杏仁(炒)、白芍(炒)、核桃肉,三服痛止嗽稀。更订膏方,用血燕根、猪脊髓、桑寄生、杞子、核桃肉、制首乌、玉竹、潞参、当归、茯神、湘莲子、鹿角胶收膏,每用膏六钱,开水和服,全愈。

  族兄小腹右偏痛,直注大股正面、侧面而下至膝盖止,因行走劳顿,寒热痛发,必是小腹先受寒袭于腿经,故痛而发寒热也。宜温通,勿使成痹,但在高年,不宜过剂。橘核酒炒、木香、木瓜、归须、牛膝、小茴香、桑寄生、生姜、葱白,再服微汗,而痛如失。

  卷之六

  身痛论治

  一身尽痛,凡伤寒、伤暑、伤湿、霍乱、阴毒,及一切寒湿、湿热、内伤、寒热、气血经脉不和诸症,皆有之。如伤寒发热,身痛拘急,脉浮紧。麻黄汤,或九味羌活汤。汗后身仍痛,脉沉迟。桂枝加人参汤。

  中暑伤气,自汗身痛,神倦脉虚。清暑益气汤。中湿身痛,身重不能转侧,脉细缓。在表,除湿汤。里,五苓散。霍乱吐泻身痛,口渴溺少,脉伏。五苓散。阴毒身痛如被杖,面青咽痛,脉沉细而疾。升麻鳖甲汤。

  寒湿相搏,但头汗出,背强身痛,脉沉涩。甘草附子汤。风湿相搏,一身尽痛,脉虚浮而涩。除湿蠲痹汤。

  湿热相搏,遍身烦痛,脉滑而疾。当归拈痛汤。内伤劳倦,兼风湿身痛,补中益气汤加羌活、防风。寒热身痛,胸胁不舒,肝血虚而火郁,加味逍遥散。浑身走注作痛,或经脉牵引,但行气活血。三痹汤。凡肢节痹痛属火,身体沉重属湿,拘急属寒,肿属湿,游走不定属风,痛在一处,如冰冷属痰,下体痛而溺少,宜分利。

  五苓散。下体肿痛,脉浮,自汗恶风,宜泄湿,兼实表。防风黄汤。尤宜察其兼症而审治之。

  卷之六 身痛论治

  身痛脉候

  伤寒六脉俱紧,为太阳表症。身如被杖,脉沉紧,为阴毒。发汗后,脉弦迟,身痛,为气血不和。

  一身关节尽痛,而脉沉弦,为中湿。肢体重痛,微肿,汗出恶风,关节不利,不可转侧,脉缓为风湿。遍身痛,脉弦小,或滑大,为气血虚损。

  卷之六 身痛论治

  附方

  〔伤寒〕麻黄汤麻桂杏草〔伤寒〕羌活汤见五卷破伤风。

  〔伤寒〕桂枝加人参汤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人参〔中暑〕清暑益气汤见一卷暑。

  〔中湿〕除湿汤见一卷中风。

  〔霍乱〕五苓散见一卷温。

  〔阴毒〕升麻鳖甲汤升麻鳖甲当归甘草川椒雄黄〔寒湿〕甘草附子汤草附芍药〔风湿〕除湿蠲痹汤见五卷痹。

  〔湿热〕当归拈痛汤见一卷湿。

  〔内伤〕补中益气汤见一卷中风。

  〔肝火〕加味逍遥散见一卷火。

  〔走注〕三痹汤见五卷痹。

  〔泄湿〕防己黄汤见一卷湿。

  卷之七

  肠鸣论治

  肠虚则鸣,寒气相搏,或火激其水,肠亦鸣。经曰:中气不足,肠为之苦鸣。宜六君子汤加炙,或补中益气汤。又曰:脾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香砂六君子汤加神曲。又曰:肠中雷鸣,上冲胸,邪在大肠。半夏泻心汤。又曰:土郁之发,肠鸣而为数后。平胃散加茯苓、半夏、木香。又曰:热淫所胜,病腹中肠鸣,气上冲胸。葶苈木香散。如脏寒有水,理中汤加桂、苓、车前。胃寒泄泻,智半汤。下气暂止复鸣,益中汤。火激动其水,二陈汤加芩、连、山栀。

  卷之七 肠鸣论治

  附方

  〔气虚〕六君子汤见一卷中风。

  〔升举〕补中益气汤见一卷中风。

  〔飧泄〕香砂六君子汤六君子汤加木香、砂仁。

  〔胸痞〕半夏泻心汤见一卷温。

  〔土郁〕平胃散术朴陈草〔热淫〕葶苈木香散二苓术泽桂为五苓散,再加葶苈木香木通滑石甘草〔脏寒〕理中汤参术姜草〔泄泻〕智半汤益智仁半夏(各五分)苍术(四钱)防风(二钱)术芍苓(各一钱)加姜煎。

  〔下气〕益中汤参术芩连姜枳草〔动痰〕二陈汤陈夏苓草

  卷之七

  大小肠痈论治

  小肠在脐之左,关元穴属小肠。患痈则左腿不能伸。大肠在脐之右,天枢穴属大肠。患痈则右腿不能伸。部位虽分,为病相似,治亦略同,故《金匮》、《千金》概名肠痈也。其症小腹痞肿,按之痛,小便数似淋,发热,时自汗出,复恶寒,身皮甲错,腹皮急如肿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桃仁承气汤。脉洪数者脓已成,大黄牡丹汤。脓从疮出,或有出脐者,惟大便下脓血者自愈。按小便数似淋,或小便出脓血者,为小肠痈。大便出脓血者,为大肠痈。脓从脐中出者,为盘肠痈,多不治。此症总因湿毒瘀血,结滞肠内而成。其始发热恶寒,小腹满痛,反侧不便,或腿缩难伸,即肠痈确候。

  其腹皮急,按之濡,不烦渴者,属阴寒。牡丹散、内托十宣散。其小腹痞坚,按之痛而烦热者,属结热。

  大黄牡丹汤。或脉迟紧,则脓尚未成,急解毒,通肠饮,或大黄煎。若脉滑数,则脓已成,宜排脓,太乙膏、排脓散。如脉洪数,小腹胀痛,不食溺涩,为脓壅滞,宜疏通,薏苡仁汤排之。有瘀血,小腹硬痛,四物延胡汤。若腹濡痛,时下脓,由元气虚,宜排脓药中兼补益,丹皮散。或溃后痛甚,淋脓不止,由气血大亏,须峻补,参地黄汤。凡患肠痈者不可惊,惊则肠断而死。坐卧转侧宜徐缓,饮食不宜过饱,庶可保生。

  卷之七 大小肠痈论治

  肠痈脉候

  肠痈之脉滑而数,滑则为实,数则为热;滑则为营,数则为卫;卫数下降,营滑上升;营卫相干,血为败浊。(《脉经》)关内逢芤肠里痈。(《脉诀》)

  卷之七 大小肠痈论治

  附方

  〔未脓〕桃仁承气汤见一卷疫。

  〔脓成〕大黄牡丹汤大黄芒硝(各一钱半)栝蒌丹皮桃仁(各二钱半)一方有冬瓜仁。服下有脓即出,无即下血。

  〔寒症〕牡丹皮散参苓丹薏芷归芎天麻桃仁(各一钱)官桂甘草(各五分)

  木香(三分)

  〔寒症〕内托十宣散参归芎防芷桔朴桂草为末调,以酒下(三钱)。

  〔未成〕通肠饮忍冬藤归尾角刺花粉乳没芷薏草或用黄占、矾为丸。

  〔未成〕大黄煎大黄朴硝(各一钱)丹皮白芥子桃仁(各二钱)下后,以参补托。

#中医古籍 #中医典籍
发表评论
投稿
网站地图